
近 2000 年前,盧格杜努姆(即今里昂)主要坐落于富維耶山丘之上。為給整座城市供應飲用水,四條引水渠將水從附近的山脈(金丘、里昂山脈、皮拉特山群)輸送到羅馬高盧行省的首府。其中,日爾引水渠因其所穿越的地形條件,迄今為止是四條引水渠中最長(超過 80 公里)且技術最為復雜的一條。如今,它最為壯觀的遺跡當屬那 72 道拱門的排列,這些拱門氣勢恢宏地矗立在沙波諾鎮以北的普拉代萊爾地塊。正是在此地,瓦勒迪加龍市鎮共同體與羅馬時期該地區留存至今的實物遺跡之一親密接觸,于 2019 年選定在這片非凡遺址的核心地帶新建一處游客中心。項目用地位于引水渠拱門的直觀視野范圍內,當時是一塊略有坡度的閑置空地,在當地城市規劃圖中被劃定為農業用地,這限制了未來建筑的最大建筑面積不得超過 100 平方米。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工作始于理解和衡量羅馬時代修建這種長距離輸水渠道的規模。 它還體現在對所用機制獨創性的認識上,這有助于結構在技術和美學上的連貫性。 渡槽的歷史路徑與土地的地形進行對話,有時沿著它,有時與它對抗。項目現場具有將渡槽的幾個狀態結合在一起的特殊性,在沙波諾鎮內的空中和埋設位置之間,以及在跨越下方伊澤龍山谷的虹吸管起點處。

這條引水渠在宏觀的地域尺度上發揮作用,同時也體現在拱門建造工藝與材質的微觀層面。它構成了一個意義深遠、塑造并彰顯獨特景觀的系統。新建的游客中心便根植于這一邏輯之中。然而,任何試圖與這座古老建筑結構進行簡單類比的做法,都無法與引水渠所喚起的歷史厚重感相提并論。再者,鑒于項目規模較小(僅 100 平方米),要在兩座建筑之間達成預期的空間呼應關系頗具挑戰。由于無法在體量與存在感上與引水渠相抗衡,項目從場地特質、景觀脈絡、土壤條件及路徑規劃等多個維度展開思考,從中汲取設計初衷。它被構想為一處場景化裝置,從游客視角出發,對引水渠進行全景式呈現。這一項目并非旨在成為一座獨立的建筑地標,而是作為引水渠的有機補充,以景觀營造的方式與之對話共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