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達達利公園坐落于新加坡新型公共住房區比達達里苑內,其設計愿景是打造一個“花園中的社區”。該公園所在地原為一座多元文化墓地,亨寧·拉森(Henning Larsen)事務所對這片占地 13 公頃的公園進行改造時,充分尊重了場地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社區門前營造出一個自然、包容的空間。通過融合場所營造理念與積極出行策略,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社區居民的活力需求,比達達里公園成為一個便捷可達的目的地,處處以居民需求為核心


這一以自然為核心的設計中,阿卡夫湖(Alkaff Lake)是重中之重,其標志性景觀雨樹島(Rain Tree Island)上矗立著一棵雨豆樹(Samanea saman)。這片占地 1.8 公頃的湖泊,是創新型多功能雨水排水基礎設施的核心組成部分,用于雨水管理。它通過梯田式濕地、植草溝、沼澤、溪流和蓄水池,可截留場地 90% 的雨水。暴雨期間,公園各處的雨水匯聚至沼澤地,流經菲庫斯希爾溪(Ficus Hil stream),最終匯入湖中。雨水流入阿卡夫湖后,會通過梯田式濕地循環回流,形成一個閉環系統,既增強了排水能力,又提升了場地的生態韌性。這種對水敏感的城市設計方法有助于維護自然棲息地,促進生物多樣性,吸引更多野生動物在此繁衍生息。


比達達利公園專為家庭所有成員(包括人類和動物)而設計,園內設有 6 公里長的步行小徑、觀景臺與涼亭,還有以自然為靈感的趣味兒童游樂區,為游客提供了休憩、觀賞、嬉戲以及與當地動植物親密接觸的空間。盡管地處城市,比達達利公園卻滋養著超過 193 種野生動物。如今,該公園棲息著新加坡超過 50% 的遷徙性陸棲鳥類,且仍是新加坡現存兩大林地棲息地之一。園內還建有一座 100 米長的橋梁,它連接著苑內兩片成熟的林地,游客可漫步橋上,觀賞自然環境中的野生動物。


Henning Larsen 事務所的植物配置策略保留了 84% 的成熟樹木,并新增了 170 多種本土植物。在這片地形多樣的場地上,“靜區”作為自然植被的核心區域分布其間,“動區”則為公園使用者開展社區活動提供支持,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枯立木、原木堆和巨石堆等生態構造為多種鳥類提供了棲息、筑巢和覓食的場所,而一座高達 20 米的猛禽筑巢平臺則為這些頂級掠食者提供了額外的棲息點和備選筑巢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