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山木佛博物館位于秦皇島祖山風景區濟心寺,是一座特殊的寺廟博物館。濟心寺的歷史可追溯至宋代,它于半山之上遠眺著城市與渤海,遺世而獨立,是祖山風景區重要的旅游節點。現狀寺院于2002年原址重建,寺院整體坐西向東、依山而建,形成三進院布局,博物館就坐落在寺廟建筑群的最后一進。當游客穿過大雄寶殿的回廊,可看到立于高臺之上的三座大殿,分別為觀心閣、藥師殿及彌陀殿,即是木佛展陳的場館。作為博物館的主要展品,香樟木佛的來歷頗有淵源,原是日本收藏家赴浙江東陽定制的木佛雕像。佛像在日本輾轉幾十年,業主將其全部購回,并在反復思慮后,決定將其落戶在祖山濟心寺安置。改造之后的博物館將成為傳統寺廟功能的補充,在這里,人們可以祈福靜心,可以觀賞雕刻藝術,也可以冥想禪修,感知中華文化的智慧和哲學。新的空間為游客提供更為豐富、多層次的寺廟游覽體驗。

殿外之臺
由于大雄寶殿與木佛博物館之間有近十米左右的高差,原始場地中存有一處高陡突兀的臺階連接上下,臺階中部立有一尊觀音石雕立像。此處作為游人進入木佛博物館的重要的前序空間,也一并考慮在本次設計更新的工作之中。新的設計在延續寺廟中軸線以及保留觀音石雕立像的前提下,對現有前區景觀進行改造提升。為了加強進入博物館的儀式感,前區景觀被設定為“云臺”,結合場地的高差條件,圍繞中心臺階展開高度不一的七層水洗石階梯平臺。設計同時擴大了觀音立像所在的休息平臺,并將臺階的坡度適當放緩,以便于人的行走與停留。云臺以柔美的曲線形態宛如祖山云霧逐層漫延開來,平臺之上附有噴霧設施、草坪以及點景松樹。當游客穿過不斷變幻的水霧之云拾級而上,心情也逐漸平靜下來,三座大殿才慢慢顯露其真身。

殿中之塔
用于集中展陳木佛像的主殿是一座框架結構的仿宋式建筑,大殿面寬30米,進深16.8米,殿內設有兩層環廊及樓梯,圍合出中部挑空高度近20米的高大空間。如何結合不同尺度的木佛造像營造多層次的展陳體驗,并能夠適配舊有佛殿有限的空間,創造可觀、可游的當代精神性場所,是本次設計考慮的首要問題。設計借鑒了“塔”這一建筑原型,在大殿中創造了一座空心佛塔,作為立體展陳木佛造像的主要載體。佛塔平面呈橢圓形,共七層,逐層向上收束,匯聚于矩形的佛殿空間頂端。佛塔內部以曼陀羅作為意向。曼陀羅意為壇場,即一切圣賢、功德的聚集之所,代表了佛教文化的宇宙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