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大博物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1914 年華西協合大學古物博物館,是民國時期第一座綜合性大學博物館,也是西南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博物館用地位于川大老校區東門的錦江河畔。校園歷史軸線向西南方向偏轉,博物館建筑設計順應校園網格,充分融入校園肌理,回應場地文脈。


博物館包括老館改造和新館兩大部分。老館建于 20 年前,包括原人文館和自然館,面積約 1.47 萬平米。自然館層高較低,進行功能置換改造為藏品庫房,人文館通過改造展廳空間,與新館展陳一體化融合。新館建筑面積約 2 萬平米。北側貼建校園高層綜合樓,為學校提供 1.87 萬平米的科研辦公空間。


項目地處老城區,用地非常緊湊,新老館平面上無縫崁合,通過局部坡道來彌合新老館之間的標高差異,保持了動線和功能上的連續性。擴建后的博物館采用“一館兩翼”的布局,新老館之間設置通高公共大廳,作為核心的空間樞紐。觀眾可通過門廳扶梯便捷到達各個樓層,也可從大廳沿江一側的景觀坡道盤旋而上,沿途眺望錦江風光。坡道外側為超大板塊玻璃幕墻,形成畫框般的景象,實現博物館與城市環境的對話。

在展陳設計上,考慮人文與自然融合,彰顯川大在人文和自然學科建設上的領軍地位。負一層設置臨展廳、報告廳、放映廳及研學功能;一、二層為基本陳列,設考古、民俗、民族等專題展廳;三層為自然專題展廳,四層設藝術專題展廳,展示川大百余年來收集的藝術珍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