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蘇州裝飾設計行業協會設計藝術節
設計藝術 留白與豐盈
產教融合 薪傳與革新
6·25有南藝術旗艦館
蘇潮雙生 震撼啟幕
當東方美學的千年文脈邂逅當代設計的創新浪潮。6月25日,「2025蘇州裝飾設計行業協會設計藝術節」在蘇州震撼啟幕。本次藝術節以“藝溯東方 蘇潮萬象”為主題,匯聚200余位院校代表、藝術家與設計精英,通過產教融合設計藝術作品雙聯展、蘇州裝飾設計行業協會產教融合委員會揭牌、藝術家分享、設計師分享、藝術節論壇、藝術節奇妙夜等多維環節,構建了一場兼具學術深度與文化感染力的設計藝術生態盛宴。
2025設計藝術節由蘇州裝飾設計行業協會主辦、gorenje國際高端家電總冠名,科勒.KOHLER衛浴特約支持,蘇設協陳設委、有南藝術館、EDG貳道杠傳媒共同協辦,同時也得到了蘇州廣電總臺、姑蘇晚報、新浪、網易等各大媒體的關注。 文化與設計共鳴:雙聯展詮釋“蘇潮萬象”內涵
本屆2025設計藝術節以“新青年·新江南”產教融合作品展與“在地性·國際范”蘇設協專業作品展雙展啟幕。前者集結在蘇院校學子對江南文化的創新表達,后者呈現設計大獎獲獎作品,從校園創意到行業實踐,完整勾勒蘇州設計的生態圖譜。
蘇設協產教融合委員會揭牌:與五大院校戰略簽約
蘇州裝飾設計行業協會會長尼克、蘇州裝飾設計行業協會秘書長宋佳賀、蘇州市職業大學黨委委員/紀委書記莊劍英、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委員/副校長秦懷宇、蘇州建設交通高等職業技術學校黨委委員/副校長潘澔、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紡織服裝與藝術傳媒學院院長沙新美、蘇州城市學院藝術與創意設計學院副院長劉寧七位嘉賓共同掀起紅綢,為“蘇州裝飾設計行業協會產教融合委員會”正式揭幕。
協會秘書長宋佳賀在致辭中強調:“產教融合委員會由在蘇高校及職業院校聯合發起,旨在構建‘人才共育、資源共享、發展共贏’的協同育人平臺。蘇設協產教融合委員會的成立標志著蘇州設計教育從理論教學向產業賦能的實質性跨越。”
蘇設協與高校通過簽訂不同的研發課題,順應市場需求聯合進行產業創新、技術迭代、成果共享,以群策群力、互助共贏之姿,聯合產業上下游,形成產業鏈,助力蘇州裝飾設計行業產業升級。
蘇設協將輔助政府和高校解決當下就業難的社會痛點,順應“政校行企”緊密協同、創新發展的市場需求,更加聚焦專業深度和學生能力的打造,形成最核心的競爭力。
蘇州建設交通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環境藝術工程學院副院長許松表示,未來蘇設協產教融合委員會將聯合五大院校,通過‘聯合課題’研究與實踐,搭建政行企校協同育人平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提升設計教育實用性,開拓人才培養新途徑,助力學校高質量發展,推動裝飾設計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隨后進行蘇設協產教融合委員會專家庫成員頒牌儀式。蘇州九城都市建筑設計有限公司合伙人/總建筑師張應鵬、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王澤猛、人文主義室內建筑師,Z+H仁海設計主理人張海華、微建大設計創始人/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宋微建工作室主持宋微建、蘇明裝飾設計設計總監林孝江五位嘉賓組成產教融合智囊團,為蘇州設計的未來夯基壘臺!
蘇州裝飾設計行業協會與五大院校簽署戰略協議,落地五大創新課題。
蘇州建設交通高等職業技術學校黨委委員/副校長潘澔,環境藝術工程學院院長陶敏芳,學院副院長許松與蘇州裝飾設計行業協會會長尼克,秘書長宋佳賀,常務副秘書長陶麗萍共同簽署課題《蘇州裝飾設計產業學院項目》,聚焦協同育人專項課題研究。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委員/副校長秦懷宇,環境藝術學院院長柳建華,室內設計系主任孫巍與蘇州裝飾設計行業協會會長尼克,秘書長宋佳賀,副會長方長東共同簽署課題《智慧技術驅動下的適老化人居環境設計與實踐》,融合多模態感知技術與適老場景創新。
蘇州職業技術大學藝術學院院長胡志棟,藝術學院黨總支書記陳剛,環藝專業主任朱飛與蘇州裝飾設計行業協會會長尼克,秘書長宋佳賀,培訓委主任周曉安共同簽署課題《環境藝術設計'金專業'建設"路徑創新實踐項目》,構建7+N育人成效評價體系。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紡織服裝與藝術傳媒學院黨總支書記許磊,學院院長沙新美,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負責人陳鐵軍與蘇州裝飾設計行業協會會長尼克,秘書長宋佳賀,副會長王星共同簽署課題《文化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的項目實踐》,探索竹編等非遺材料的現代應用。
蘇州城市學院藝術與創意設計學院副院長劉寧,環境設計系主任方宏智,產品設計系主任助理盧曉暉與蘇州裝飾設計行業協會會長尼克,秘書長宋佳賀,陳設委主任馮曄共同簽署課題《智能時代下非遺蘇工蘇作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創新應用項目》,推動傳統工藝與環保材料結合。這些課題覆蓋從技術研發到文化傳承的全維度,預計將孵化出一批兼具商業價值與文化內涵的設計成果。
設計藝術思想碰撞:從生命哲學到自然敘事
中國臺灣以生命哲學為核心的當代雕塑藝術家林祐民、當代水墨藝術家葉鴻平、“無痕設計”提出者尼克、空間敘事大師謝柯等四位嘉賓展開深度分享。
林祐民展現了不同文明的建筑藝術成就,隨后聚焦中華文化傳承,闡釋傳統文化中對精神修養與生命境界的追求,強調文學、歷史、哲學與宗教玄學對藝術創作和精神修養的浸潤,貫穿 “文化傳承與意境化形” 的核心思想;
葉鴻平從自己的成長與經歷出發,串聯起收藏、畫作和設計三個維度。通過對畫作、雕塑的收藏敘事,緩緩打開他的收藏眼界,通過對自己早期水墨畫、后期書法的梳理,拋出人生觀與價值觀的藝術表達,通過對“竹里館”項目的設計解讀,縱觀他對設計與自然的關注與理解。三個維度引發了現場嘉賓對“傳統藝術語言當代可能性”的多元探討;
尼克以“再江南”為主題展開分享,以自己在蘇州的所見、所聞、所感為主,多維度呈現江南設計的人文雅致與在地文化;這場分享最終超越了地域文化的懷舊敘事,構建出 “傳統基因 - 現代轉譯 - 未來生長” 的設計坐標系,為 “江南設計如何走向世界” 提供了兼具文化深度與技術前瞻性的解題思路。
謝柯通過項目空間敘事,以“設計與時間”為主題,給現場嘉賓帶來一段沉浸式的自然與設計之旅。在其分享中,謝柯更注重項目在地的人在環境中的交融,突出項目與時間的互相作用。他提出:“好的設計不是創造永恒,而是為時間搭建舞臺 —— 當石頭與磚的對話持續百年,我們的設計與時間直接開始了對話。” 這場分享最終呈現的不僅是設計案例,更是一部關于如何在快速更迭的時代中,讓空間成為承載記憶、孕育未來的時間容器的深度思考。
論壇環節,主持人席行千拋出的問題,“設計與藝術之間的像與不像”,嘉賓們分別從人文、景觀、情緒、禪意、畫作、光影、自然等展開討論,張應鵬強調:“好的設計永遠在等一個機會,而不是機會在等一個好的設計。”論壇的思想交鋒為在場設計師提供了多元的思考維度。
多維賦能設計生態:品牌與設計共筑行業平臺
本次活動得到gorenje國際高端家電、科勒.KOHLER品牌的深度支持。gorenje中國區營銷總經理李偉在致辭中強調:"gorenje不僅在表達產品觀,更是生活方式的提案。作為斯洛文尼亞國寶級品牌,gorenje致力于引領高端家電行業,并為美好人居生活一直在賦能助力。"
gorenje中國區市場部總經理許新在分享中深度剖析與國際設計教父Philippe Starck、國際著名專業設計師Ora Ïto,合作推出gorenje by Starck系列、gorenje by Ora-ito系列套系家電。并強調gorenje的品牌理念:與美同行。與今日設計藝術節理念趨于一致。
科勒(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蘇皖區銷售副總監陳穎為設計藝術節致辭,她表示,科勒的“優雅生活”理念,既展示衛浴空間的藝術化表達,又與設計、藝術行業的追求完美契合。
科勒(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蘇南區零售經理丁杰在活動現場為大家分享“科勒敢創藝術設計之旅”,科勒多款產品在藝術的追求上達到了極致,這也正好與科勒締造優雅生活完美融合。
品牌的加入為本次設計藝術節打開了多重模式,在未來,高品質、更契合的品牌注定與好設計碰撞出更多元的美好人居。
藝術奇妙夜:蘇樂團首秀點燃跨界創意
華燈初上,藝術節開啟“藝術節奇妙夜”篇章。蘇州裝飾設計行業協會首支樂隊---蘇樂團震撼首秀,將蘇州文脈注入現代音樂語言。總冠名品牌gorenje與特約贊助科勒衛浴的現場展示,更將設計美學延伸至生活場景,詮釋“藝術即生活”的理念。本屆藝術節證明:當傳統美學擁抱當代生活方式,無論是設計還是藝術,必將煥發新的生命力。
隨著“藝溯東方 蘇潮萬象2025設計藝術節”的完美落幕,蘇州設計已踏上從地域文化符號到全球設計高地的新征程。蘇州裝飾設計行業協會產教融合委員會的落地與五大課題的啟動,將持續為行業輸送兼具文化根脈與創新能力的設計人才,推動“蘇州設計”成為中國當代設計的重要標桿。
更多花絮:美陳篇▼
看展篇▼
人物篇▼
奇妙夜▼
特別鳴謝
總冠名
gorenje(古洛尼)作為斯洛文尼亞國寶級品牌,始終致力于高品質生活方式,堅守科技和藝術融合的設計理念,與國際設計教父Philippe Starck、國際著名專業設計師Ora Ïto,合作推出gorenje by Starck系列、gorenje by Ora-ito系列套系家電 。產品設計連續16年獲紅點設計大獎 ,并多次獲得ICSID獎、Plus X Award獎等眾多國際設計獎項 ,成為高端家電的領導品牌 。
特約品牌
創立于1873年的科勒(KOHLER)公司是迄今美國最龐大的家族企業之一,業務和企業遍布世界各地,150年來,作為全球廚衛經典品牌,科勒一直秉持“締造優雅生活”的理念,“使每一件產品都能展現出那個時代的最高水準”是科勒一直堅持的使命。
—— 完 ——
蘇設協秉承"崇文、融合、創新、致遠"的蘇州精神,堅持設計至上的理想與信念,堅守服務社會的責任與使命,匯聚行業精英,集合優質資源,搭建交流平臺,筑造開放環境,研究領先技術,探索發展趨勢,挖掘潛力人才,傳播優秀設計,為蘇州設計力量助力發聲。
撰稿單位 :EDG貳道杠傳媒
校稿單位 :蘇州裝飾設計行業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