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電影人在采訪中表示,海報是電影宣傳的重中之重,是將電影信息最直觀傳達給觀眾的渠道。然而,與之對應的是,國內電影海報設計行業(yè)的人手缺乏。目前國內專業(yè)的海報設計師很少,經驗豐富又有成功作品的更少,其中最缺的是創(chuàng)意,畢竟好的創(chuàng)意對作品有著決定性作用。從設計師的角度來說,中國的電影海報設計目前還遠不能稱之為一個行業(yè),不少人只是因為熱愛電影才從事海報設計,他們表示如果不愛電影的人,根本不可能設計出好的海報。但令他們困擾的是,片方對于海報設計的資金投入往往很成問題,小片與大片的差別很大。一些海報設計師還向記者表示,客戶提出的種種不合理要求使得他們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熱情都頗受干擾。
大頭照與克隆風是流水線產物
在北京彩虹山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克非負責過的項目里,他認為《歲月神偷》、《狗狗的10個約定》等海報比較令人滿意,“成功的海報除了突出賣點外,還要有獨特性。”不過,他表示海報都是要在有限的畫面上集中展現賣點。“根據賣點不同,海報大致分為展示陣容、場景或情懷等幾種。因為賣點相似,有些海報肯定會有相似之處。至于明星排序,基本上都是早就在合約里注明的。 ”
對于“大頭照”、 “克隆風”,新藝聯藝術總監(jiān)王寧認為這涉及設計師的職業(yè)操守和責任心。“其實大頭貼還是主流,這個是OK的,因為大投資的片子是需要陣容的。而克隆是不大負責的做法,當然,這跟報酬也有關系,有的設計師認為不值得付出精力,就糊弄一下。國內許多廣告都是借鑒或模仿國外的案例,稍作修改就用,最嚴重的就是房地產廣告。但電影跟他們不同,制作出來全世界都會關注,需要獨一無二的設計。 ”
本月,《加勒比海盜4》即將強勢來襲,王寧大贊其海報精美,“它是很傳統(tǒng)的商業(yè)模式海報,沒有玩晦澀的創(chuàng)意,但感覺像油畫一樣,國內海報在制作細節(jié)和工藝上還比較粗糙。我覺得我們要跟國外學的不是作品,而是先進的工作方式。除了設計功底好,設計者還必須要對電影熱愛并了解,把每一張海報都當成藝術品來認真對待,才能做出獨特的風格。 ”他說,自己與公司的其他設計師都是資深影迷,一部戲從開拍前他們就會做很多功課,看劇本、探班,跟主創(chuàng)溝通等等,中間要改幾十遍不止,直到最后做出令雙方都滿意的作品。“我覺得幾百人為一部電影忙碌一年,我們不該辜負大家的努力,不能讓這心血在最后一環(huán)出問題。 ”
最近,王寧在為《建黨偉業(yè)》設計官網,做了一幅歷史長卷。“雖然《建黨偉業(yè)》和《建國大業(yè)》一樣明星眾多,但誰先誰后、誰大誰小,我們都是參照片中角色在歷史上的地位來設計的。同時,為了讓年輕人對電影感興趣,我們也會挑一些比較有賣點的明星,比如韓庚,就算只有一兩個鏡頭也會放上去。你會發(fā)現這部戲其實是在講一群年輕人的故事,年輕觀眾也會喜歡。 ”
別指望一張海報照顧所有觀眾
王克非曾任大地電影營銷推廣總監(jiān),他稱海報是電影宣傳的重中之重,“它就是電影的封面,需要在最短的時間里最直觀地透露影片的基本信息,也是吸引觀眾看電影最直接的方式。 ”但記者采訪幾位電影海報設計師時,他們不約而同地坦言,其實國內近年來的電影海報設計一直沒有讓他們覺得印象很深刻,而且獨具創(chuàng)意的作品(包括他們自己的在內)。
曾為《風聲》、《決戰(zhàn)剎馬鎮(zhèn)》等電影設計海報的新銳設計師劉錚直言,中國不單單是電影海報設計不太成熟,其他方面設計也很不成熟。“我覺得這和中國現有市場和現有客戶水平有很大關系,往往客戶在項目前期要求設計師提供一些參考方向(所謂方向基本上就是找找國外同行業(yè)的設計作品)方便他們理解,但到最后客戶只認可最初提供的參考,設計師只能迫不得已,照葫蘆畫瓢滿足客戶的不合理要求。還有就是中國電影市場的類型不明顯,或者說根本沒有所謂的類型,客戶(往往是發(fā)行方)都想讓一張海報照顧到所有觀眾,最后弄得不倫不類。
片方要求經常影響設計師發(fā)揮
在海報設計師和電影片方的合作中,經常會出現一些爭執(zhí),比如片方對明星排序的要求,對廣告贊助商的處理等,這常常影響到設計者的發(fā)揮。“片方通常都會干涉到設計師,這是難免的,設計師左右不了所謂的明星排序,或者片方一定要放幾個明星大頭照等,設計師能做的就是努力說服客戶放棄一些實在很荒唐的要求。我也想懇求客戶們尊重國內的設計從業(yè)者,不要最后把設計師們的作品往自己的審美水平上拉,畢竟做設計我們更專業(yè)。”劉錚坦言。他比較滿意的是《決戰(zhàn)剎馬鎮(zhèn)》的前導海報和《風聲》大部分海報設計,“它們都是中國導演向類型片探索努力的結果,導演會給我很大的空間去設計。在設計的過程中和導演溝通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也是互相成長的過程。”王寧也表示,如果在設計中遇到片方的強烈干涉,自己也只能說OK。
給錢就接活毀了中國的設計師
薪酬與付出不成正比,是最讓設計師們頭疼的問題。市面上承接電影海報設計的價格很低,通常一張電影海報成稿的設計費只有幾千塊。“我覺得主要受國人對設計的錯誤理解和特有價值觀影響,國人不愿意為摸不到的抽象的東西買賬。事實上設計師的薪酬是很低的,給錢就接活,你100接,我50就接。這樣的價格戰(zhàn)把中國的設計師們都毀了,我想說的是請設計師們都善待自己。”提及這一現象,劉錚顯然很是不平,“我有一些國外設計師朋友,他們的狀態(tài)是很開心,有自我認同感。中國設計師狀態(tài)卻很累,中午要為晚飯忙碌,今天要為明天的房租賣命。 ”
王寧則表示,國內電影行業(yè)剛剛起步,比起游戲或是廣告行業(yè)報酬很低,很難吸引一些高端的設計師參與設計。“去年電影票房一共一百億,還有小一半是國外片子,一個房地產的樓盤也不止這個價。當武行替身的15年都沒漲過工資,設計者的收入也很低,說白了,這個行業(yè)是挺窮的一個行業(yè)……”他笑稱,自己也因為喜愛電影才做這行,雖然在業(yè)內已很有名氣,但也必須接一些其他商業(yè)項目才能維持公司運轉,“理想和現實得兼顧”。
一款海報成本高達十萬美元
在好萊塢電影工業(yè)體系,海報是營銷發(fā)行系統(tǒng)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海報設計由專業(yè)的公司承接,在一部大片開拍之前,設計師就深入接觸劇組,研讀劇本、與導演溝通,直至把握電影的靈魂。由于美國電影海報制作極其注重品質,因此有時一款海報的設計成本高達十余萬美元。出色的電影海報設計師極受尊重,生于1947年的德魯·斯特贊曾為150多部電影創(chuàng)作過海報,其中包括《第一滴血》、《回到未來》、《胡克船長》、《奪寶奇兵》系列、《星球大戰(zhàn)》系列、《哈利·波特》系列、《地獄男孩》系列等多部著名影片,大導演喬治·盧卡斯則稱他為“‘二戰(zhàn)’后唯一作品值得收藏的畫師”。
地獄男孩海報
《星球大戰(zhàn)》系列電影海報:
電影海報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