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世界的時裝有什么值得期待的?
可調節溫度、改變顏色或者隨場景需要變化的保護系衣物,或者是前所未見的某種新材料帶來的新衣物造型,人人都在談論紡織品的進步,卻也提醒我們過去之于現在的意義。大部分時候,人們遺忘了紡織技術是比青銅器鑄造更古老的人類掌握的技能之一。在我們從熟悉無比的自然世界提取織物和纖維時,我們“運用一些手法”將其掛在紡車上、染在綁架上,黏成線,織成完整的衣物。從古到今,織物的改變也記錄了人們技術迭代的歷史。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紡織物仍然享有科技的光環,然而從那時候起,一切仿佛停止了,紡織物只是作為時尚世界的其中幾個元素之一,完全淪為了時裝趨勢的背景臺詞之一。
一直到計算機和軟件技術快速更迭的今天,人們才重新記憶起“紡織物”作為技術變革先行者的地位。在重新定位“高科技”材料時,一大批面料研究機構和新學科設計師也進入了人們的視線。實驗室中的纖維再次顯示了創新的力量,日常時裝世界的潮流也被打破了。
智能融入面料設計
其中一個案例來自比利時的面料研發中心TIO3,從成立之初到今天的年時間里,該中心進行了大量紡織實驗,從如何更快速地清洗到一物多方位使用再到不同材料之間的相互結合。在被稱為“The Textile Innovation Center”的實驗室工作坊中,包括3D打印、芯片、廢物再造等技術被應用于面料研發,從傳統工匠到設計師到工程師和程序員以及設計行業的學生,該中心的織物實驗目前已經受到了大量主流時裝品牌的關注。
另一個重要消息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新聞,全美高級紡織協會(AFFOA)研究所宣布與其建立起伙伴關系,共同投入面料研究。該項目的負責人Yoel Fink教授在接受《WIRED》雜志的采訪時說:“這種伙伴關系預示著我們正在創建一個全新的行業,基于纖維材料和新技術制造業的突破。新纖維制成的面料將有機會令人們有機會多角度感受周圍環境,轉換并儲存通信以及各項能源,并將對健康監督、提問控制以及色彩及造型改變帶來全新的發展方向”。該計劃合作伙伴包括32個大學、16個行業成員、72個個體實驗室和26個初創孵化器機構,將在全球多個區域展開。項目的首個五年計劃中,新技術的開發和培訓及運營這些生產系統將作為重點內容。Fink教授任重道遠地表示:“跨學科、跨地域的交流會給該項目提供更為豐富的成長環境。幾千年來,人類以幾乎相同的方式使用織物,紡織物的功能在提供溫暖和美感的基礎上再無多樣化的延展,而今天,一切都將改變。”
世界各地,一些設計師們已經開始了先行計劃。
Maartje Dijkstra是繼Iris Van Herpen后又一位迅速走紅的科技時裝設計師。除了采用擅長的D打印進行設計外,其采用的交互與機器裝置設計頗具獨特性。在項目“Braindrain”時裝中,無人機與盔甲外衣產生感應互動,制造出了猶如蜜蜂圍繞著蜂巢的時裝世界。她坦言:“電子音樂、傳感器技術給了我最多靈感,我想打破衣服的固態形式,而轉為多維度多方式的交互式設計。”
而在新一季結束的紐約時裝周上,Jlianna Bass2018春夏季的時裝秀上,設計師用一種微妙精細的方式實現了服裝面料的顏色變化。在一些薄紗款的裙裝及白色的縐褶裙中,隨著模特們的走動,衣物的顏色也可以隨之改變。這項技術由來自紐約的Madison Maxey的初創公司LOOMIA一手打造。該公司使用熱變色油墨技術令紡織物產生了魔法般的效果,在可伸縮的同時還確保了舒適度,并且,設計師還能通過傳感器設置掌控衣物的色彩,根據不同溫度的需求改變色彩效果。
這和另一位同樣癡迷與色彩變化的設計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化學背景出身、畢業于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紡織面料系的設計師Lawren Bowker也是一名面料革新的實驗者。她的作品包括一件取名為PDCL2的變色夾克。她在衣物的表面織物上加入了鉻染料—一種能與空氣中的碳排放物結合產生劇烈反應的化學元素。在這個創新衣物實驗中,面料能通過感知周圍的環境發生不同的變化。“當你在一個污染嚴重的空間里,衣物就會變成純黑色,但一旦你去到環境良好的空間里,衣服會隨之變成色彩鮮亮的顏色,諸如綠色、黃色。” Bowker表示這件衣物的染劑還可以定制使用,根據不同客戶的需要改變色彩,“假設你在牛津街時想要衣物是紅色的,到了貝克街,你想要藍色的。那么我可以分別到這兩個地方去調查取樣那里的環境元素,定制一款特殊的制劑。”她的織物變色方案如今已經在倫敦時裝周中被設計師納入時裝T臺。但對于設計師 Bowker來說,她的結合科技與設計的面料探索才剛剛開始。
來自倫敦的創新公司UNMADE發明的新工具針織機器實現了時裝設計真正的量身定制
另一些值得一提的面料創新設計師來自電子工程領域。在瑞士,Janine Häberle為“ Forster Rohner”面料研究中心工作—這是一間專注研究電子工程與紡織面料實驗的新型機構。在 Häberle的研究課題中,如何通過傳感器為仿制品提供全新的功能維度,并展現前所未見的物體形態是挑戰之一。“在我們的項目中,你在發現面料的精致的同時,借助光線的變化,你還能發現傳感器的身影。”在紐約,被譽為紡織工程師的asi atalay和他的來自哈佛的團隊也從機器人金屬部件和硅芯片的設計上提取靈感,打造了被稱為“保護盔甲”的紡織物shieldex—具備傳感器設置的它能有效測量包括心率在內的穿著者的各項健康數據。設計師合力拓寬了電子紡織物的功能局限—可清洗、可互動、可變化的電子紡織物也為塑造時尚行業的未知世界提供了更多可行性。
但在新技術帶來的新面料引發人們關注的同時,另一個聲音也同時出現,“這些標識著新技術標簽的紡織物能帶來一個更值得期待和美麗的時裝世界嗎?”回到Fink教授的研究項目中,人們該如何打破單一的觀點,如何期待新技術解決更多問題?“人們已經習慣一個物解決一個問題,但新的織物實驗需要嘗試解決多個問題。”Fink教授鼓勵研究者將項目開源共享,“沒有誰,沒有哪個公司或者大學知道如何解決一切問題,我們需要建立一個高效、有組織的網絡空間,將人們連接起來。”他說,“我們將為創新機構、設計師與大公司、投資者之間的合作提供幫助,通過制造釋放創新方法的同時,也希望能為未來的時裝行業提供真正有意義的實踐。”
擅長色彩創新的Orange or red公司進行的新技術面料實驗
你的購物方式該改變了嗎?
在革命性的纖維織物逐漸滲透到時裝的面料研發的同時,時裝消費市場的智能化也進行得如火如荼。
亞馬遜的購物平臺上,Alexa技術正在幫助消費者自動搜索相匹配的購物清單。超過150種程序可以預設各類場景,包括氣溫變化、場景需求、價格需求等等,消費者可以自由搭配篩選衣服。而一款魔法棒Dash在連接了WIFI后可變身為一位家庭智能管家。它配備一個條碼掃描器和一個麥克風,在你缺少任何東西時,只需要對著麥克風說出想要購買的物品,搜索功能將主動幫助你尋找到需要的物品,并完成自動下單購買的環節。在亞馬遜購物世界中,從篩選到下單到配送已全面實現了智能化。
借助數據技術進行的云端信息可視化分析也在逐步進入消費市場。該領域的佼佼者IBM Watson的其中一個喜好為幫助顧客分析購物行為。如果你是一名社交網絡媒體上的活躍分子,IBM Watson能根據你在上面發布的信息將其可視化分析與整理,得出一份屬于你個人的購物喜好報告。這聽起來有些嚇唬人,但至少也表達了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機器可能比你自己更加了解你的喜好——盡管它至今依然不能理解人類善變的購物情緒。
谷歌公司也曾于今年年初發布英美年度時裝潮流趨勢報告。“基于對搜索數據的分析,Google時尚報告總結了過去一年英美三大主流時尚趨勢:軍裝風(military chic)、隨性風(free-spirited)和便捷風(ready-to-go outffits)”——在其得出的報告中,軍裝風飛行員夾克是最受歡迎的潮流單品,“許多女性的著裝越來越男性化,她們喜歡上了軍裝風,‘硬朗’成為頗受歡迎的風格之一。而一些男性則以更加女性化的色彩和樣式定義穿衣風格。”在谷歌的這份報告中,消費數據的可視化方案達到了顯著效果,但在其龐大的在線數據面前,時裝世界究竟是對美的未知的探尋和欲望的渴求,還是基于消費數字符號的真實判斷,這個問題擺在了傳統時裝人士面前,也給大家一個頗具哲學意味的思考。
比利時的面料研發中心TIO3數年來進行了大量新面料研發
在各類報告的結論中,千禧一代的在線購物比例在逐漸增長。人們隨時隨地都在購物,線上的線下的,電腦的,手機的,在不斷累積增長的購物數據面前,時裝的潮流也逐漸開始被影響被改變。一些購物工具也在市場營銷和購物行為上迅速改變著人們的消費習慣。在聊天購物工具eBay的ShopBot上,每天成千上萬的人等著詢問個各類問題。這位虛擬購物顧問需要知曉的問題包括“如何從上億產品中找到最優惠的價格?”“如何在不同身形的個體中找到最合適自己的參考模特?”等等,通過機器學習,人們詢問的問題越多,智能助力得到的訓練也越多,得出的答案也越精準。
此外,各類“虛擬試衣間”與“在線配色方案軟件”也無處不在,如果你想要某件衣物在自己身上的實時效果,當前的圖像識別與場景分析技術能快速幫助你完成心愿。零售巨頭Target和圖片網站Pinterest最近展開的一項合作邊將“購物共鳴”納入了產品開發過程。在這款軟件應用中,人們能獲得如圖翻看手機相冊般的事實購物體驗。
顯然,無處不在的新技術正逐步入侵消費過程。人們的購買習慣比想象中還要擅長遺忘,畢竟,購買商品才是最終目的,而過程,可以被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