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超高層越來越多。公開資料顯示,上月,剛剛爆破拆除的環球西安中心也將重新規劃新建五棟高度在150米以上的超高層建筑。算下來,全西安市150米以上的超高層累計超過30個。但從建設和運營進度上看,這些摩天大樓卻“同期不同命”。
150米以上超高層超30個 一大半仍處在“待建”狀態
“什么時候開盤暫時不清楚。”11月28日下午,在位于西安市緯二街十字的萊安西安國際中心,一位銷售人員表示“目前就挖了個坑。”盡管圍擋的廣告牌上清楚標明“總高280米、商業綜合體”的字樣,但華商報記者看到,現場并沒有高層建筑拔地而起,工地內也找不到繼續施工的跡象。有知情人士透露,該項目正尋求合作解決問題。
西安城北的華嶺中央公園和西安環球貿易廣場,兩三年前公布的資料中均有200米以上寫字樓,目前也還沒有拿出成型的“作品”。
據RET睿翼德中國商業地產研究中心統計,截至今年初,西安建筑高度在150米以上的超高層共有29個。已建成5個,另有5個在建,還有19個處在“待建”狀態。華商報記者梳理發現,如果算上新加入的環球西安中心五棟超高建筑等,西安超高層數量已超過30個,但真正建起來的只有綠地西安中心、中鐵西安中心等寥寥數個,大多“待建”項目的施工進度令人“捉急”。
業內人士介紹,相比前面提到的部分超高層只是緩工而已,個別項目的前景更令人擔憂。位于城東的佳誠長安集,此前也聲稱要建180米的超高樓棟,目前卻連村民安置也沒做完,前段時間更因此遭到了準業主的集體維權。
“大部分超高層是在2012年前后立項。”中商聯商業研究院專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王建紅介紹,此類建筑的建設周期較長,通常從施工到交付需要4-5年。也就是說,進度最快的也要到2016年后才能呈現。在這么長的周期內,開發商的資金、營銷策略、市場環境等因素都會發生改變,進而影響它的建設和經營狀態。
地標“誘惑”引項目紛紛上馬 資金、開發模式決定同期不同命
說起高新區的摩天大樓,很多人自然聯想到高新國際商務中心、陜西電信網管大廈、招商銀行大廈,甚至是剛剛被拆除的環球西安中心……這些建筑的高度無一不在150米以上,成為所在區域辦公和經濟領域的地標。
“地標‘誘惑’促成了超高層的紛紛上馬。”朱郁分析,在西安已入駐的超高層租戶中,主要集中在:金融行業、專業服務、房地產、建筑工程和能源行業等資金密集產業,80%以上用作寫字間。“高端寫字間”的標示作用無論對開發商還是租戶,吸引力不言而喻,對周邊的商辦市場也形成聚集效應。
高溢價率是開發商熱衷超高層的另一個原因。據睿翼德測算,其租金相比同商圈寫字樓溢價率達20%左右。以高新區核心商圈某超高寫字樓為例,租金達4.5元 /㎡/天,而周邊甲級寫字樓平均租金僅3.6元/㎡/天。從這個角度看,更高的投資回報,為開發商帶來了更多的營銷籌碼。
高回報意味著高投入。美城機構首席市場分析師嚴九遠指出,超高層的建設成本對開發者的財力考驗極大。一棟150米以上的建筑,投資額動輒是數十億,開發成本平均達萬元一平米,貸款和融資都是不小的問題。另一方面,超高的投資又意味著后期更高的售價,在當前投資需求銳減的環境下,銷售回款也并不容易。
一位熟悉寫字樓開發的人士說,個別超高層只停留在籌劃階段,目的是為了炒作或拿地,后期是做寫字樓還是其他產品始終沒有定論。
朱郁指出,開發模式的差異,是導致各項目“同期不同命”的另一個原因。目前,西安超高層開發大致有三類:一是政府招商引資;二是政企聯建;三是企業自主行為。相對而言,第三類風險更大,由于缺乏資源導入和配套支撐,如果不是大牌房企操盤,很容易陷入舉步維艱的境地。
寫字樓存量要賣四年多 超高層需降低門檻應對競爭
業內人士指出,超高層存在的“緩工”現象,其實也從側面反映出西安寫字樓市場的庫存和銷售壓力。據監測,截止10月底,西安可售寫字樓為350.1萬㎡,如果按過去一年月均銷量約7萬 計,去化周期達50個月(四年零兩個月)。
高新一家房產代理機構負責人稱,雖然住宅的庫存總量大,但去化周期也不過兩年多,寫字樓市場的去化壓力尤甚。特別是高新區,存量要占到西安的40%左右。
雅狐企劃總經理馮奔認為,寫字樓的庫存壓力,必然會加劇超高層競爭,“畢竟高凈值客戶的比例有限。”據不完全統計,作為超高層的主要租客,目前西安500 強企業數量只有100余家,低于成都、武漢等二線代表城市,“以西安目前的經濟總量和500強企業數量,要支撐起30個以上的超高層還有一定難度。”
朱郁分析,想在看似有限的市場份額中“分一杯羹”,超高層需要在營銷和設計思路上做出改變。在北上廣,一些超高層寫字樓開始向眾創空間轉變,也形成“老帶新”的格局,促進銷售和建設推進;另外是由政府牽頭做產業園項目,形成產業聚集;同時在保證高標準的同時,降低門檻,比如:現在一些超高層的出售面積動輒數千平米,很難找到足夠多的大客戶,不妨將空間打散至數百平米,接納更多的創新性企業入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