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9日,由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主辦的第14屆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中國館主題展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文化部外聯局蒲通副局長宣布:經過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中國國家館評審委員會嚴格、認真評選,最終確定姜珺的策展方案“山外山”。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閻東介紹到,在中、意雙方的努力配合下對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場地進行了較大的改動,也將呈現更好的展示效果,這次建筑雙年展是改動后的第一次展覽。中國國家館評委會成員、專家代表王明賢介紹了本屆中國館方案的嚴格篩選過程并對展覽寄予厚望。策展人姜珺詳細闡釋了中國館主題“山外山”的策劃理念、布展方案以及執行細節。
本次建筑雙年展總策展人雷姆?
與以往參展建筑師各自為陣的作品展示不同,此次中國館建立了多位一體的合作構架:三家建筑事務所將采用三種材料和構造體系,在臺基、屋體、院宅等基本建筑概念間實現相生相克的磨合和共生。此外,研究團隊、視覺設計師和藝術家則將通過內容研究、信息傳達和意象再造的方式融入空間,使得中國館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體,實現
本屆威尼斯雙年展全部國家館展覽擁有一個共同的主題:Absorbing Modernity(吸收現代性)1914-2014,
除了參展團隊集體完成的、作為中國館“上半場”的空間和內容作品,此次中國館的一大亮點是策展團隊針對中國館“生長收藏”四大主題,在8-10月份與合作伙伴共同策劃的“下半場”系列活動,包括與深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和卓越集團策劃的“共謀·共生”展中展和國際學術論壇等。屆時,中國館內將迎來開幕式之后的第二個高潮。
在西方,建筑是對自然的模仿,從而將
中國館策展的空間部分可展開為:以“家國天下”和“藏顯通變”為“經”(即通用原則),以“生長收藏”為“緯”(即不同層面)。具體地說,即以“生長”作現代性之“吸收”,用現代材料和技術作標準化的預制框架與分隔;以“收藏”作現代性之“化解”,以“家國天下”之差序格局和“藏顯通變”之空間意象規劃“生長”。中國館的空間部分由此可被分解為框架、分隔、院宅和園林四部分,即中國館這一整體的“骨-皮-體-氣”;進一步,針對中國館長達半年的展期使用,我們可以再分解出器物陳設、內容、活動策劃,與策展主題一道,共同構成中國館的整體,我們可以將之視為中國館整體的“肉-血-精-神”。這種參展作品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協同關系使之有別于過去中國館中參展者各自為陣的格局,后者更傾向于形成帶有個人印記的“建筑裝置”。而參展者之間體系化的協同互動,不僅接近城市化中真實的社會合作,而且能使觀眾更關注建筑本身,從而實現
藝術家張健還專門為中國館創作了系列
第14屆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將在2014年6月7日開幕,持續到11月23日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