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特衛普六君子”的輝煌時代已經過去,新興設計師的獨立時代還會再來嗎?
“這個時代,我們有非常多的產品,但這些產品真的非常乏味。乏!味!”Anne Chapelle說這話時還翻了一下白眼。
Anne Chapelle最為人所熟悉的身份是比利時設計師品牌Ann Demeulemeester的持有人。2013年11月,Ann Demeulemeester宣布她將離開自己的同名設計師品牌。這意味著,“安特衛普六君子”創立的品牌里又少了一個親自主理設計的創始人。
1986年,畢業于比利時安特衛普皇家美術學院的Ann Demeulemeester和她的另外五名同學,把一輛租來的卡車停在了倫敦時裝周會場的旁邊,舉辦了一場自己的發布會。Ann Demeulemeester的靈感來自朋克音樂。她的設計僅有黑白兩色,帶著濃重的反叛意味。那次莽撞的嘗試對于當天的六位年輕設計師來說都是人生的轉折點─媒體為這六名年輕設計師冠以“安特衛普六君子”的稱號。
2013年香港設計營商周,Anne Chapelle作為受邀嘉賓出現在的演講臺上,她那場的主題是“如何發掘和培養新設計師”。
一起出現在營商周的還有An Vandevorst和Filip Arickx夫婦。前者在17歲時因為電視機上播放的一段專題片,第一次真正了解到“安特衛普六君子”。這促使她后來報考安特衛普皇家美術學院,并和她后來的丈夫Filip Arickx于1997年一起成立了他們的個人品牌A.F Vandevorst。
2000年,美國版VOGUE挑選了14名21世紀初的設計師新星,其中便有Filip和An。VOGUE為這14人拍攝了一張合影,不過13年后,照片中仍然堅持獨立發展個人品牌的,僅剩下Filip和An。
12月4日的晚上,已經步入冬天的香港尚不算冷。在中環太子大廈25層擁有巨大露臺的SEVVA餐廳里,穿著卡其色連身褲配中幫靴的Filip以及一身黑裙裝扮的An,要在這里為他們設計的一雙鑲滿鉆石的靴子舉辦一場小型的展示會。所有跟隨這對夫婦從比利時來到中國香港的工作人員,無論是負責公關還是維持秩序,他們的造型和衣飾全部由Filip和An親自設計挑選。你很難想象,除了品牌的創始人,還有誰能夠做到如此在意每一個細節。
對越來越多的新服裝設計師來說,創立自有品牌并不是一個在業界立足的好選擇。這并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對商業沒有足夠了解─銷售和財務問題往往都不是獨立設計師們的強項,他們需要就這些問題求助于第三方。在Ann Demeulemeester的品牌成立的最初,只有她和她的攝影師丈夫兩人管理。因為一些財務上的難題,Ann Demeulemeester開始向她的童年玩伴Anne Chapelle討教。
更重要的是,眼下對時裝和潮流下定義的權力把握在奢侈品集團和零售商手中。在過去,這些品牌扮演的角色是“制造經典”,它們的標準是讓自己的產品可以代代相傳。而現在,因為來自新興市場的旺盛需求和新興品牌的壓力,奢侈品集團開始制造那種“不這么做就跟不上潮流了”的緊張氣氛。它們和所有時尚行業的參與者一起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推陳出新,源源不斷的新設計就像走過場一樣輪流出現在流光溢彩的奢侈品門店里。
不過這樣的密集場面倒是形成了一個悖論:盡管設計的總量在不斷增多,但敢于大膽表達自我的人卻越來越少。很多設計為了更趨近于市場而維持在一個安全的尺度里,另一方面,真正的創新也很難商業化。
Ann Demeulemeester和A.F Vandevorst每年都只推出春夏和秋冬兩季服裝,至于奢侈品集團們熱衷的度假系列之類的,它們從不參與。
Ann Demeulemeester也從不做廣告,甚至不喜歡通過出借衣服給名人制造名人效應。Anne Chapelle解釋這么做的原因,是她寧愿把錢都放到高質量的產品上去,并相信熱愛時裝的人會因為口口相傳而到Ann Demeulemeester的店里來。
“我們的壓力比那些大品牌要小很多,因為這就是我們自己的品牌,我們自己的產品,我們不為別人設計。我們可以提供給時尚產業的,是真實的情感。”Filip端著一杯香檳,靠在SEVVA的沙發上對《第一財經周刊》說。
畢業于醫學院護士課程的Anne Chapelle原本和時尚行業沒有任何關系,那時她經營著一家發展勢頭很不錯的制藥公司,也不太理解Ann Demeulemeester的設計。斷斷續續和Ann Demeulemeester交流了2年之后,Anne Chapelle于1994年才決定加入。
“那時的我,很喜歡香奈兒[微博]式的打扮,所以在決定加入之后,我花了幾年時間去學習Ann的時尚概念,重新去上有關時尚的課程。”Anne Chapelle對《第一財經周刊》說。
因為有了Anne Chapelle負責日常經營,Ann Demeulemeester得以把全副精力投入到創造中。期間他們共同面對過很多困難,包括Demeulemeester這個姓實在太難讀了,這對海外顧客認識這個品牌帶來障礙。
A.F Vandevorst夫婦就沒有那樣的幸運,能夠擁有一位工于財務的密友。
由于早期二人對引入合作者的態度過于謹慎,A.F Vandevorst曾經連一位賬簿管理人都沒有。直到2001年“9·11事件”的發生讓他們失去大部分的美國顧客,公司經營陷入了入不敷出,他們才改變做法,請來一位內部賬簿管理人。2004年,A.F Vandevorst又接受了法國私募基金Mode et Finance的投資,把31%的股權賣給了對方。
“最開始,生意和商業化對我們來說都是很負面的詞匯。但是當挑戰到來,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時候,我們被迫去向懂得更多商業知識的人討教,也逐漸明白了有些步驟你必須去走,有些外部投資者你必須去接受。最后你會發現,如果這能夠讓我們的品牌更健康,更有向前發展的可能性,那為什么不呢?”在今年10月The Business of Fashion的一個采訪中,Filip回憶道。
獨立設計師小心翼翼地保護著自己對品牌的控制權,因為設計師品牌創始人的離開,緣由總是離不開品牌被收購、和創作理念不合這樣的故事,另一位比利時設計師Martin Margiela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2002年,Maison Martin Margiela被Diesel收購后,便一直有消息傳出,稱Diesel要Margiela按照要求進行設計,這種指手畫腳讓Margiela很不舒服,并最終導致了他在2009年的離開。
但不管Ann Demeulemeester和A.F Vandevorst如何能在設計理念上于時尚界獨樹一幟,從銷售數字上看,這兩個品牌仍然在以一個較小的規模發展著。此前外界估計,Ann Demeulemeester的年銷售額大約在500萬美元左右。Filip則向英國時尚媒體The Business of Fashion透露,2012年A.F Vandevorst的總銷售額是510萬美元。而可以做出對比的是,先后易主于Prada集團和日本時裝集團Onward Holdings的Jil Sander去年的年銷售額約為1.5億美元。
由于缺乏大集團的財力支持,這些設計師品牌的市場擴張速度也十分有限。Ann Demeulemeester只在安特衛普、東京和中國香港開有三家獨立門店,A.F Vandevorst則只在比利時有四家獨立門店。不過,如果算上引入品牌在店內出售的零售商的話則遠遠不止這些數字,比如,香港精品買手店Joyce也是A.F Vandevorst其中一個銷售渠道。
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是,沒有了創始設計師的品牌還能否保持它的風格,或者顧客能否把對設計師和對品牌的情感區分開來?
“這個品牌現在已經有了自己的定位和傳統,沒有我后也能很好地成長。”在一封手書的告別函上,Ann Demeulemeester寫道。
“我想可以,我們整個設計團隊已經一起工作了20年,這20年里Ann把她的DNA還有工作方法都留給了團隊里的其他成員,Ann現在仍然監督著品牌的設計工作,都得是她首肯的設計我們才會通過。而且,Ann現在還活著,還可以在年輕一代設計師需要幫助的時候搭把手,這總比死后才找人來接手要容易得多。”Anne Chapelle說。
前人的冒險精神可能已經很難在新一代的年輕設計師中找到。創立自己的設計師品牌需要極高的成本,如果沒有耐心慢慢地成長,被大型奢侈品集團進行早期投資是有才華的年輕設計師可以覓得的一條捷徑。
今年年初,Kering集團收購了英國設計師Christopher Kane的個人品牌,成為品牌大股東。之后的9月,同樣來自英國的Jonathan Anderson把個人品牌J.W.Anderson的小部分股權賣給了LVMH,并出任LVMH旗下Loewe品牌的創意總監。
獨立發展還是依附而生,兩種選擇之間本沒有對錯之分。正如Anne Chapelle所說的那樣,能夠掌管大型時裝屋,也是一件很榮耀的事情。但也許在將來,留給時尚行業的會是更多的銷售驅動,更少的個人化的表達。
聯系編輯:yangying@yicai.com
01“安特衛普六君子”,從左至右分別是Marina Yee、Dries Van Noten、Ann Demeulemeester、Dirk Bikkembergs、Walter Van Beirendonck和Dirk Van Saene 。
02 從朋克音樂里汲取靈感的Ann Demeulemeester。
03 剛剛出道的“六君子”模仿the Beatles的過街照。
04 管理Ann Demeulemeester品牌的Anne Chape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