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不可能擁有所有玩具
——專訪德國工業設計之父Dieter Rams
當蘋果設計總監Jonathan Ive還是個小男孩的時候,他得到一個博朗MPZ產品,多年后他仍對這件產品有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在他之后設計的許多產品中都不難看出他對這位博朗設計師所表達的敬意。這位影響了德國乃至全球產品設計風格近40年的工業設計教父便是Dieter Rams。
在蘋果公司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產品設計奇跡的時候,難免有好事者拿Dieter Rams早年的作品出來,指出蘋果的產品與之有太多相似之處,指責Jonathan Ive“借鑒”的過于明顯。對此Dieter Rams卻表示,如果他可以設立并頒發一項國際設計大獎,他將毫不猶豫的把它頒發給蘋果公司,Jonathan Ive。
“我當然知道Jonathan Ive受過我的啟發,他曾給過我一些他設計的產品,并且他總是指出他的靈感來自于我的作品。我私下見他時,感覺就像見到了以前的自己,回到了以前我任職的設計部門,以前我就職的公司,有著相同的氛圍。他跟我就好像一個人,氣場相似。” Dieter Rams對記者說,“所以我的回答是,如果我能創立并頒發一個設計獎項,我將給他這個榮譽。”
《21世紀》:作為工業設計的引領人和制造者,有許多設計師都受到你的啟發,而您對下一代工業設計師有什么囑托?
Dieter Rams:每一代的問題都不簡單,但是隨著技術的進步能源問題的越發嚴重,下一代的設計師所面臨的問題看起來似乎確實非常多。設計師肩上的責任越來越復雜,但是有一點是不變的,就是通過設計改變世界。
《21世紀》:作為一名設計師,在您個人的職業生涯中遇到困難時,或者思考出現瓶頸的時候,您是如何克服的?
Dieter Rams:我不知道我是否正確理解了你這個問題。我這一生主要為兩家公司工作,與一家公司建立親密的委托關系是十分重要的,我十分幸運能找到這樣的合作方,愿意冒風險來尋找一種新的設計方法。當時是處在戰后這樣一個非常的時期,許多公司都面臨倒閉的危機,大多以復制舊產品為生,以這個方式運行的公司也有能獲得一定成功的。所以嘗試新事物在被權衡過程中是有風險的,所以我十分幸運能找到愿為風險買單的公司,這一狀況一直延續到現在。設計師們應當嘗試設計新東西,有義務去學習研究,但不是所有的設計師都這么幸運,總能找到為新東西買單的客戶。
《21世紀》:當Jonathan Ive還是個小男孩的時候便對您設計的產品有了深刻的印象,現在他通過自己一些產品設計表達了對您的敬意。對此,你的看法是?
Dieter Rams:如果我有錢——雖然我現在還是沒有錢--我要設立一項設計獎,像諾貝爾獎一樣。今天的設計界有很多獎項,包括在德國的一些設計評選活動。設計師可以通過各種方式獲得一個“best design”的獎項。甚至,有些獎項他們還可以花錢買到,當然價格并不便宜。但是最好的設計本應十分純粹,不該如此復雜。如果我可以頒發一項國際設計大獎,我要把它頒發給蘋果公司和Jonathan Ive。我十分榮幸在洛杉磯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過一場展覽,并被邀請去參觀蘋果的設計部門,以前我從來沒有被人邀請過。
《21世紀》:有人認為Apple和 Vitsoe是為數不多的將設計擺在極其重要位置的公司,您認為大多數公司選擇以保守方式設計產品的原因是什么?
Dieter Rams:這是個好問題,我一直在提這樣的問題,為什么直到今天還是有一些公司不重視設計的作用,而更看重直接利潤。和幾十年前相比,這樣的情況并沒有多少好轉。不只是在工業設計領域,在建筑設計界以及我們周圍的環境中,這樣的現象都不少見。作為設計師,我們需要一直保持開放的視野,同時懷抱希望。我希望看到越來越多的公司和人改變態度,思考我們今天應該怎么生活,到底依靠哪些東西生活?這樣他們就會意識到設計的重要性。
《21世紀》:您有沒有什么一直想實施,卻無法實現的項目或設計呢?
Dieter Rams:我當然有很多想做卻無法馬上著手的事。我總是忙于做那些我必須做的事兒。我負責設計的產品數量實在太龐大,我甚至已經不記得具體的數字,也許超過一兩百件。
我同時在一些漢堡藝術學院任教,由于設計工作的關系,兩者常常難以兼顧。不過我總是在跟我的學生說一個問題,就是我們需要思考如何才能重新設計世界范圍內的回收站(gathering stations)。這是我個人非常想去嘗試的項目。
物品循環是非常復雜的但需要好好研究的事情。其中的技術性難題是,我們怎么才能回收舊物?我想到的辦法是對垃圾回收中心進行改造,在回收站中對棄物進行分類,將那些仍可用的舊工業產品送回廠家,但是政府對這個想法不感興趣。
同樣存在問題的還有電力系統,這一系統需要考慮與景觀的協調關系,那些老的系統經常能與景觀融合在一起,譬如在荷蘭。而新的電力系統則替代了景觀本身,這種項目已經超出了設計本身,還與工程技術相關。我們今天都在尋找新能源,譬如太陽能板,這些都需要考慮到與自然景觀的關系,但是沒有人注意這些事兒。
這些事情都不是僅靠設計師本人能解決的,需要與其他行業合作。所以,雖然還有許多事兒都是我計劃想要去做的,但我現在已經80歲了,已經不再工作了。
《21世紀》:您如何看待設計中的全球化,您認為設計中是否應該保留地域特色?您怎么理解設計的未來走向?
Dieter Rams:我并不了解未來,但我會仔細的觀察未來的走向。我相信我們需要改變自己的行為,我們要思考未來人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今天,交流已經不是問題了,我們能很容易地知道世界那頭發生了什么,理解才是真正的問題。設計師對全球化這個問題的理解和疑問不應該總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的事情上,而是要思考,如何利用設計讓大家的生活水準趨于一致,實現人類的互相尊重和友愛。
《21世紀》:現在很多人都在使用iPhone,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很多人對產品的追捧達到了狂熱的狀態,設計師應當怎樣對待消費主義這個問題?
Dieter Rams:這個問題同樣關系到我們需要改變自己的行為。每一個孩子都必須知道:他不可能擁有所有的玩具,我們這代人同樣需要知道我們并不需要擁有每樣東西,我們需要思考什么是必要的。并且即使到未來,我們也應該這樣持續對自己發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