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設計死了?”一周前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一場報告引起了微博網友的“圍觀”,是危言聳聽,當頭棒喝,還是客觀現狀?設計師們莫衷一是。
提出這個論題的主講人李德庚現執教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身兼寫作者、策展人、設計師等多重身份。所涉及的思考都來自于他即將于4月份出版發行的一本新著——《平面設計死了嗎》。在接受深圳商報記者采訪時,李德庚表示,這是個設問,基于對平面設計專業走到今天的批判性思考。
“平面設計是不是死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感受到的危機、面臨的變革以及重新的思考。平面設計有死了的部分,但也并非是無藥可救的行業,抱著上世紀的知識結構,無法解決新時代的問題”,李德庚提出,平面設計面臨著全面的轉變,要從孤立的商業狀態和文化狀態中重新走出來,為社會的全面福祉服務。
人人都是平面設計師
寫作、教書、做設計、策展……穿行于多個領域,李德庚堅稱自己的身份其實只有一個——“設計研究者”,不管如何“跨界”,圍繞的核心都是“設計”。對于“平面設計死了”這一設問,李德庚在即將推出的新書里,列出了52個標題,將平面設計置于社會性、商業性、文化性及倫理性等多重視角下進行剖析。他說,目前不論是平面設計的教育者,還是實踐者,都仍停留在傳統思維中,并沒有真正跟上社會時代各層面的發展。
“這個時代人人都是設計師。”李德庚說,由于設計軟件的普及,花2個月就能熟練操作軟件而成為一名平面設計師。托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中就提到,隨著出版商和廣告公司開始采用數字化技術,依賴最新的設計軟件進行創作,藝術設計變得更加容易起來。每個人都可以干,任何人的產品都沒有區別。
這種信息、技術的發展對平面設計專業來說,雖然帶來了一定的便利,但更多的是挑戰、危機,顯見的變化就是“印刷媒介的終結”。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內唯一能接觸到的一本非常有影響力的平面設計雜志《GRAPHIS》已經不存在了,近年來不斷聽到國外上百年報紙、雜志倒閉的消息。在李德庚看來,印刷媒介的沒落直接導致了傳統平面設計學科和行業的沒落。
眾所周知,平面設計業及學科理論是依托于印刷業而建立成形,上世紀90年代是深圳的平面設計非常輝煌的10年,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當年中國的印刷業幾乎都集中在深圳。傳統平面設計都是基于將信息進行視覺化傳達的基礎框架,但今天這個學科的根本架構成了問題。
沒有人的作品是真正原創
李德庚注意到前一陣本報報道的北京兩個新銳設計團隊間的“抄襲紛爭”。事情起因于廣煜、劉治治質疑萊比錫“世界最美的書”獲得者小馬哥、橙子“抄襲”,而后者又反擊前者的作品是如何一再地“抄襲”前人。對此,李德庚的說法是,“沒有人的作品是真正的原創,有這么一句話值得人深思,‘追求新奇的形式,可以被視為對設計史的無知’”。
早年平面設計的核心價值是對信息的視覺化處理,去創造形式承載信息,如今身處一個視覺泛濫、信息泛濫的時代,我們其實并不缺形式。李德庚說,“應該想想原創在今天到底意味著什么,而不要簡單在形式上打轉”。
李德庚認為,在今天談原創是很危險的,因為社會是一個鏈接型社會,我們本身進入這個網絡型社會,面對媒介急劇擴張、分離和無處不在,設計師需要具備的是一種綜合的能力,去掌控分散媒介集成為一個核心概念服務的能力,而以往的設計太多基于一種終端性思考,不管是海報、書還是影視媒介都基于頁面。平面設計有義務也必須去關注整個網絡群體化的發展,因為平面設計是為社會交流服務的設計領域,如果對社會交流本身,無論它的技術還是社會層面都不夠關注的話,平面設計必死無疑。
今天的人們已經適應了面對多個程序、不斷點式地接受信息,在李德庚看來,可以用“屏幕”這個詞來代表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狀態,它完全不同于早先平面設計基于的頁面概念,它是一個多層次的、非線性的、靈活的重新的結構,其性質改變了以前的信息傳遞方式,這意味著平面設計學科知識需要重新被定義、吸收和架構。
釋放平面設計的能量
對“平面設計死了”的反思實際上在兩年前就開始了。2009年初作為荷蘭交流設計展中國巡展的策展人,李德庚在當時深圳華·美術館舉行的交流論壇中就提出對平面設計師角色的重新定位。
荷蘭素來是世界設計格局中不可忽略的組成部分,其平面設計業經過媒介和交流方式的巨大變革,早已融入更多學科的互涉與給養,完成了從平面設計到交流設計的轉型。參展的藝術家或團隊在傳統平面設計的基礎上,融入了音樂、寫作、社會學、媒介語言學等元素,涉及眾多學科范疇。
具體到對平面設計作品好壞的評價,李德庚表示,自己現在已很少從單一作品的角度去看設計,他更在意的是某一個設計在應用里所發揮的價值是什么,“因為過去對于設計作品的比較很大層面是美學上的評判,說實話,我更關注的是社會性的一面,必須了解其完整的周邊語境。每一個設計都只是一個標本,無從談及好壞,不過很多業內人士還在追求這個”。
不斷在舉辦的平面設計展催生和助長了這種認識,以為單一的物件是可以比出好壞的,而且這也是一種將平面設計推向糟糕境地的一種方式,與社會脫節,與公眾脫節,顯示出自娛自樂的趣味。盡管李德庚自己有一個策展人的身份,但他坦言設計展的模式中存在很大問題,其負面影響不容忽視。平面設計師也由此處在兩種精神的分裂,一方面要去完成客戶要求的設計,另一方面又要為參加各種比賽、展覽忙活,商業性和自娛自樂的文化性割裂,實際上兩者并非不能統一。
在考量設計跟社會環境的關聯度時,李德庚認為,“質量”跟“能量”成為兩大重要的關鍵詞。質量是之前社會的總體經驗評判,而能量則是使被設計內容的傳播放大并帶來影響。“如果現在整個業界能夠花大量的心思去考慮平面設計社會能量的釋放,它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項目、不同的事情里面如何更好地利用視覺的方式釋放能量的話,我想平面設計的社會地位、意義都遠比現在要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