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將于2007年5月18日在廣東美術館正式開幕。
本屆攝影雙年展組委會邀請到國內外的權威學者與美術館學術部門組成策展團隊,在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璜生先生的主持下,由著名攝影評論家司蘇實先生、香港著名攝影學者馮漢紀先生、廣東美術館策展人蔡濤先生、原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攝影部主任阿蘭·薩亞格先生擔任策展人,同時邀請了著名攝影評論家鮑昆先生擔任學術研討會的主持。
本屆雙年展延續首屆展覽的國際化視野和影像社會學的人文立場,但將關注的重點由空間話題轉換到時間坐標上,力圖在自定義的中國當代攝影史的框架下,凸現這一傳播效應極強的視覺文本的動態特質。對當代中國多元的攝影現象的生成、分化、蛻變與演進,以及在日趨國際化的背景下中國攝影師、藝術家與外部文化引力之間所產生的交互與應激模式的初步探究,這是本屆雙年展的主要學術目標之所在。
基于一般性的認知,中國當代攝影史起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對這段將近30年光景的攝影史進行學術性梳理是十分必要的,這一工作對正在加速嬗變的“中國圖像”的走向有著莫大裨益。作為一個正在升溫的學術現象,目前國內關注中國當代攝影史的專題展覽與學術活動顯著增多。
作為天然的文化分水嶺,20世紀70年代后期中國政治生活的大轉折也標志著中國當代攝影史的全面發足,30年來,攝影師、藝術家們持續、廣泛、多元以及巨大反差的實踐行為,已然為我們全面回顧這段歷史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但作為最初步的努力,本屆雙年展無意實現這一宏大的目標,我們試圖通過展覽和相關出版物喚起更多的學術關注和民間熱情,從而共同參與梳理近30年中國攝影文化變遷的歷程。
本屆雙年展的國內部分計劃設九個單元,分別展現當代中國攝影史上較有代表性的多種“時態”。從沙龍到民間,從記錄到造型……四十余名不同類型的中國攝影師將參加本屆展覽,我們將會展示他們的階段性代表作,追尋當代攝影史上若干關鍵的節點和現象。隨著參展文本得以分類、歸納并被重新安置在時光坐標上,中國當代攝影的“進化”歷程將被轉換為一種感性的濃縮樣態,原先隱匿在蕪雜的歷史表象下的美學脈絡與樣式線索、在喧囂中顯得含混的演變節奏,以及各種遭受“教科書式”分割的創作現象之間的邏輯聯系,有望得到一次較為清晰的凸顯。
展覽開幕之際還將邀請國內外相關學者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將主要關注中國當代攝影與社會文化變遷的互動模式,也將集中討論基于中國本土立場的當代攝影史的研究方法。
本屆雙年展以“左右視線”為標題,含義有三——
一是“真實源自視覺疊加”:受制于先天的視覺特性以及相機的構造,人們對于世界的觀照注定是有偏向的——或以右眼取景,或是相反。只有當經由不同眼睛、不同角度所攝取的景象被集結起來加以復合展示之時,其顯現的世界——不管這個世界喻示是廣義的人類社會還是狹義的攝影界——才可能是真切的、可信的和具備樣本意義的。
二是“受限的無限視野”:運行在開放社會的既定軌道上,不曾停頓的文化交融為中國攝影師們帶來了視覺無限延伸的理論上的可能。但是,身處傳統、本土狀態與外來價值標準三者共構的作用場中,備受來自不同方向的文化引力的交叉拉扯,中國攝影師、藝術家的視線投射終究不能不是有限的,而往往又正是這些被環境壓力所左右的視線形成了獨特的觀看夾角,為攝影師的提供了各自專注的可能。
三是“迥異的視覺走向”:盡管在形式上,本屆雙年展將沿著時間的自然進程,提取多個能以顯示當代中國基本的攝影審美流變節點加以展示,相關的樣本組團也力求體現多樣性。但若從另一個角度對參展作品進行內在地觀看,則可以從中透視當代攝影中一種根本的、近乎對稱的價值取向分野——簡單的表述就是:沿著“作為攝影的攝影”抑或是“作為美術的攝影”這兩種完全不同方向的路徑,中國當代攝影正在加劇分化……
本屆雙年展的國際部分分三個單元,分別是乒乓:超越國界的想象,當代敘述及西班牙當代攝影。
乒乓:超越國界的想象
名為“乒乓”的國際單元試圖對應本次展覽對于中國攝影史關注的興味,并將這種視野打開,首次在中國討論攝影史上西方與遠東之間交流的復雜線索。1842年,法國海關官員于勒·埃及爾(1802-1877)一百多年前在廣東地區的游歷啟蒙了之后上百家中國攝影工作室的誕生,斯特拉斯堡攝影師Patrik Bailly-Maitre-Grand在2007年對于勒·埃及爾的達蓋爾攝影法做了一個令人驚嘆的回顧。從此以后,這種東西方的交流一直互相激發著。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我們也很容易發現一些生動的例子,在布列松1949年在中國拍攝的一組照片中,我們能夠找到一種與有些中國攝影師所掌握的表現方法的共鳴。我們正是圍繞著這些交流來構建本次展覽的理念的。在這個架構中,我們將會看到:姜健的關注中國戲劇臉譜的作品。我們也將容納更多對照鮮明的例子,比如,奧古斯特·桑德爾在德國兩次戰爭期間進行的系統反映社會欲望的攝影記錄工程賦予其作品以永恒生命的意像,而中國藝術家蒼鑫在《身份呼喚系列》中在各種職業制服間反串身份角色,從歌劇演員到服務生。又或者是作家Francois-Maire Banier用圖像來掩藏他的筆跡,與邱志杰用文字來掩蓋他們自己的身體,我們將在展覽中充分關注它們之間的對比。展覽將從這種對比方式中充分揭示現代中國豐富多彩又不可預料的社會變局與個體生命。
當代敘述
在當代攝影方面,“乒乓”還將向觀眾介紹十余位優秀的國際藝術家:法國的Marie-Noelle Boutinm, Cynthia Cappe, Emilie Di NunzioJoly 和 Alain Le Bacquer,德國的Fullerton-Batten, 以色列的Shai Kremer,瑞士的Christian Lutz,美國的Matthew Pillsbury,韓國的Banya Sim。
西班牙攝影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西班牙攝影創作的復興在很大程度上與同時代的中國相似,并極大的超越了所有題材。當代西班牙攝影可簡略分為紀實攝影和觀念攝影兩大主流部分,參展的十位藝術家,部分是出生于五十年代前后的蜚聲海外的資深攝影家,他們精妙地傳承了西班牙紀實攝影的優秀傳統。另一部分則是出生于六十年代的后起之秀,他們在觀念攝影的不斷實踐中拓展了新的視野和表現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