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萬木草堂復建完工引出三大特色游線路
嶺南特色的騎樓、古代廣州的“城門”、晚清青磚砌成的古代建筑……富含千年歷史文化品位和價值的廣州“舊城”形象將在中山路重現。
作為戊戌變法策源地的萬木草堂主體修繕工程已完工,“修舊如舊”的百年草堂將作為越秀區博物館向市民開放,加上配套建成的兩個小廣場和專營古董字畫的萬木草堂復建商場,將把南越王宮、孫中山文獻館中的番山亭、康梁紀念廣場等與北京路、中山路連成三條旅游、購物、休閑步行的特色線路。
騎樓古城門重塑“舊城”
據市建委介紹,中山三路、中山四路的復建工作正在全力推進,具有嶺南特色的騎樓正在恢復中。市建委有關人士指出,這兩條路既要保護文化傳統風貌,又要激發文化商業活力,中山三路、中山四路的騎樓與后部建筑的設計,限高25米,均要經過環境藝術委員會專家論證,有關歷史文化遺產將在中山路沿線的復建中同步得到挖掘和保護。
市建委主要負責人表示,在當前舊城區的改造進程中,將著重凸現千年廣州的歷史文化品位與價值。北京路復建商場要恢復中山路傳統商業街風貌,體現嶺南建筑風格;大東門綠化休閑廣場建筑則要體現古代廣州“城門”的概念,兼備嶺南特色,重塑大東門形象;此外,東山的洋樓,西關的大屋,沙面的歐陸風情等等,也將在建筑藝術的保護延續中,在歷史與現代的交匯共存中進一步豐富廣州城市的內涵和文化。
草堂主體修繕工程竣工
萬木草堂位于中山三路與中山四路之間的長興里,始建于清嘉靖九年(公元1804年),原是廣東省邱氏子弟到省城應試居住處,后被作為維新變法的策源地,1983年萬木草堂被列為廣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廣州市建委與規劃局、文化局等單位投入了1300萬元遷出了原先居住在草堂內的40多家居民,開始對草堂進行修繕以及完善配套設施。
如今,這座面積逾600平方米的草堂主體修繕工程已經竣工。修繕施工完全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并最大限度地采用傳統的手工工藝。由于萬木草堂當時的建筑材料多為青磚、麻石和杉木,為了重現原貌,建筑部門曾專門花時間尋找已經廢棄的晚清時期的民房,向民房的主人購買材料。
復建廣場引出三旅游線
與萬木草堂配套的三個小廣場中,除了萬木草堂正對面的康梁紀念廣場因尚未拿到建設用地而未動工外,一個300平方米的休閑小廣場和一個400平方米的綠化小廣場已經修建完畢。位于文德路與中山四路交界處的萬木草堂復建商場也已竣工。萬木草堂公共設施復建房正北面首層架空的約300平方米處,興建了休閑小廣場,使萬木草堂顯現于中山路;在萬木草堂公共設施復建房正西面,興建了400平方米的綠化廣場(含150平方米架空層),使萬木草堂與文德路對面的番山亭相互呼應。
萬木草堂完成裝修后,將作為越秀區博物館向廣大市民開放,主要陳列康有為、梁啟超、丘逢甲等歷史人物的文物和史料。此外,位于文德路與中山四路交界處已竣工的萬木草堂復建商場,將建成為一個富有文化氣息的,經營古董、字畫的商場。
據悉,萬木草堂及其附屬工程全部完工后,市民可從南越王宮處去孫中山文獻館中的番山亭,再到“萬木草堂”游覽,或者從北京路一路逛到中山路,或從文德路市政廣場一路步行至休閑小廣場、康梁紀念廣場,從而形成旅游、購物、休閑步行三條特色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