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形是設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的三要素中包括了圖形、文字、色彩,而在這三要素中,文字是從圖形中分離出來的,我們說它源于圖形,可見圖形在設計中的舉足輕重的地位。
圖形的歷史悠久,它在發展的過程中是與各個時期的歷史有著重要關系的,早在原始部落時期,人們就開始使用圖形符號,圖形是我們在設計中的一項傳達信息的重要內容,遠遠比一段文字傳達的信息要多,要準確。在設計教學中,圖形的創意直接關系到作品的價值,它的好壞決定了設計師的能力和水平。好的圖形創意作品同樣要具有很大的趣味性。(見下圖為學生課堂作業)
從這些作業中讓我們感受到了圖形的趣味性,感受到了如果好的圖形創意作品應該會是吸引大眾的一種手段,傳達信息的重要媒介。作為教育工作者,努力的去培養學生的圖形創意能力成為我們的責任和任務。
正像靳埭強先生提出的這樣,培養現代設計師要努力培養他們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利用表現手段來挖掘中華民族文化,讓每一幅作品體現中國文化,體現中國本質特色,達到一種藝術境界。在靳埭強先生的設計作品讓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古代的文化與現代圖形的應用,在北京奧運會的中國印標志設計中,我也會清楚的感受到傳統文化的作用,這些都說明現在已經有很多設計師認識到中國傳統圖形文化理念的應用,就拿中國印來分析,它采用了印章這種傳統圖形來體現中國的文化,中國特色,里面的帶有中國特色的舞動的小人是運動與京字相結合組成的,體現了中國改革開放后,歡迎世界各國人們來北京這樣的理念;在一些藝術設計高校的標志中也運用了古代的藝字,將它的圖形字體變化,在加上一些本學校的特色與理念,形成的獨特的標志,從這些標志中讓我想起了靳埭強先生告訴我們三點經驗:
1.立意——意念先形,以形取神。
2.創新——承前啟后,破舊立新。
3.活用——適身合用,靈活生動。
上圖同樣是學生作業但他們嘗試著運用了傳統的圖形和自己的圖形設計相結合,應用的雖然簡單,但能感受的到那種味道,已經讓我很是欣然。左面的奧運會海報設計也是應用了中國的的傳統文化,感覺還是能領會到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氣息,雖然很不成熟但是海報的整體設計也能體現中國特色,奧運這種文化理念,歡迎你來北京,中國的大門向世界敞開,學生用了傳統文化中的剪紙做門,應用了紋身、中國結、京劇這些傳統元素,感覺整體的創意不錯。
看了學生的作品讓我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氣息,究竟什么是傳統?這里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講師武祥永這樣講述:
“如何理解傳統呢?傳既傳布和流傳,用上一代交給下一代,統既一脈相承,相互聯系的系統,總的說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由歷史沿傳而來的思想、道德、人倫、風俗、藝術、制度等文化。”
的確,查閱各種詞典我們發現武老師的這種論述是非常準確的,那么我們理解傳統,運用傳統,或者說是借鑒傳統,把元素從傳統中提出來,將這些文化應用到我們現代設計中,達到“融合”的境界,使圖形達到“似是而非”的一種效果,蘊涵一種神的文化,形成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
同樣在靳埭強先生的設計作品中我們感覺到一個中國傳統文化,他將儒、佛、道三個元素有機的融合到了設計作品中,這種中庸的思想為我們現代圖形設計教學給了很大的啟示。教育工作者培養學生應該從中國的傳統圖形文化中提取圖形的元素,進行創意,我感覺是一種責任,是本民族文化的一種發揚與繼承,提取這種文化,這并不代表抄襲,可以說是一種借鑒,把這種文化進行創新,把它應用到設計中去,加進新的思想,融合自己的想法,成為一幅有文化內涵的設計作品。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想讓中國傳統文化得以繼承和發展,單靠幾個設計師是很難的,應該從培養設計師的院校入手,從學生開始學習設計入手,來給他們熏染一種中國文化的氣息,讓他們大膽的以創新手段應用傳統圖形,我想未來的中國設計界將是一片生機。
(文中引用的資料來自杭間、何潔、靳埭強主編的《中國傳統圖形與現代視覺設計》學生作品為楊金亮的《勺子的創意》、李孟強的《北京歡迎你》海報設計、紀海城的《鐘的創意》、紀樹容的《香蕉和杯的創意》)
廣東省潮汕職業技術學院藝術教研室教師 徐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