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的藝術家變得越來越有錢的時候,中國的學術性和探索性的藝術展覽卻在遭遇前所未有的窘境。到目前為止,這類展覽大都是由美術館和其他純學術機構硬扛著,而藝術界與經濟界的合作往往差強人意,當代藝術很少獲得本土企業的贊助,實現贏利的學術展覽幾乎沒有。
今年“上海雙年展”的總協調人張晴現在忙的團團轉,還有一個多月上海雙年展就要召開了,但到目前為止主要經費來源還是政府撥款,來自企業的贊助寥寥無幾,而往年的門票收入并不樂觀,還有不小的缺口等待填補。
經過10年發展,上海雙年展已經成為亞洲最負盛名的當代藝術展,在藝術界得到了海內外藝術家的高度認可。作為上海城市文化的一張名片,上海雙年展本身也在面臨窘境——在普通市民心中知名度不高,缺少企業的贊助。
張晴將上海雙年展面臨的窘境稱之為“叫好不叫座”。雖然上海雙年展每一屆都推出了一些年輕的藝術家,這些人也因為上海雙年展獲得了名聲和財富,但上海雙年展在普通大眾的心目中卻沒有獲得應有的名聲,也沒有獲得相應回報。
有人戲稱上海雙年展是在“捧著金飯碗討飯吃”,這件事讓張晴深感苦惱。于是找到第一財經《頭腦風暴》,想錄制一期“營銷上海雙年展”的節目,讓大家為營銷上海雙年展出謀劃策,同時引起大家對上海雙年展的關注。
在國外,雙年展往往是一個城市的節日,而且經費從來不是問題。以威尼斯雙年展為例,每年都吸引很多游客來到這里,雙年展是當地的一個節日。除了門票收入之外,企業贊助和銷售衍生產品也是兩個重要的贏利來源。
和國外的雙年展一樣,上海雙年展要想走出目前“曲高和寡”的困境,必須向國外的雙年展學習,讓雙年展變成當地的一個節日。而要做到這一點,上海雙年展就應該是一個“大眾化”的展覽,而不是一個“小眾化”的“精英展覽”。
以今年上海雙年展的主題“超設計”為例,“超設計”的這個概念其實并不“陽春白雪”,可以說存在于我們日常家居生活的每一部分中去。如果能在表現形式上將展覽的作品和家居生活聯系在一起,那就就會引起市民的共鳴。
只有當上海雙年展和普通市民的生活聯系起來,才會贏得他們的參與。這需要上海雙年展在表現形式上做一些改進,讓普通市民也覺得這個展覽離他們的生活很近,參觀上海雙年展不僅是很有藝術品位的事情,而是是一件日常的事情。
以前,上海雙年展主要是通過文藝類媒體來對外溝通,如果上海雙年展能夠通過社會、時尚和財經類媒體多作溝通,那么將大大擴展它的影響力,因為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白領是通過社會、時尚和財經媒體來了解藝術潮流趨勢的。
雙年展在商家中的營銷與雙年展在大眾心目中的影響力息息相關的。因為商家贊助雙年展,一定會有相應的成本收益方面的考慮,會考慮到它的廣告效應。只有那些具有公眾影響力的藝術展,商家才可能有足夠的動力去贊助它。
在商家贊助的選擇時候,上海雙年展也要有一定的選擇性,一般要求雙方的氣質比較吻合。比如說,卡地亞和萬寶龍就經常贊助各種藝術活動,是比較理想的品牌贊助商,外灘三號和新天地經常舉辦時尚活動,是不錯的分館所在地。
此外,上海雙年展還可以向國外藝術展學習,使之成為發掘年輕藝術家和提升藝術家的商業價值的重要場所。當上海雙年展成為評判一個藝術家作品的價值尺度時,作為“標準”和“平臺”的上海雙年展的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能否得以體現。
由于有國內藝術品的火爆行情為基礎,只要在營銷方面稍稍動一些腦筋,捧著“金飯碗”的上海雙年展完全可以擺脫現在的財政困境,“叫好又叫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