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試圖通過這次‘頭腦風暴’解讀本次雙年展的營銷密碼,同時,通過“解剖一只麻雀”,來探索高層次文化藝術事業樹立自身品牌、創造市場效應的道路。” 上海美術館副館長、2006年雙年展策劃人團隊總協調人張晴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和當代藝術的紅火市場相比,主要展示當代藝術的上海雙年展至少在經濟上遠沒有那么風光?!拔覀兊馁M用基本靠財政撥款,但是隨著上海雙年展的規模日益擴大,隨著雙年展日益成為中國乃至亞洲最重要的藝術展示之一,雙年展的運營成本越來越大,光是國外作品的運輸費和保險費就是一大筆數字。” 張晴說,“所以,我們需要各方的智慧來幫助雙年展進行營銷,讓更多的民間資本和基金會關注雙年展,這樣,雙年展的品牌效應才會進一步放大,對藝術也才會做出越來越多的貢獻,也即是在學術層面上向世界展示當代藝術的最新成果,同時在當代藝術與大眾間構建起了一座溝通交流的平臺?!?/P>
“我們希望營銷上海雙年展,實現藝術與市場、學術和商業的平衡。”上海雙年展組委會人士表示。
“在國外,雙年展往往是一個城市的節日,而且經費從來不是問題。以威尼斯雙年展為例,每年都吸引很多游客來到這里,雙年展是當地的一個節日。除了門票收入之外,企業贊助和銷售衍生產品也是兩個重要的贏利來源。上海雙年展必須向國外的雙年展學習,讓雙年展變成當地的一個節日。而要做到這一點,上海雙年展就應該是一個‘大眾化’的展覽,而不是一個‘小眾化”的“精英展覽’?!睒I內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實際上,只有當上海雙年展和普通市民的生活聯系起來,才會贏得他們的參與。這需要上海雙年展在表現形式上作一些改進,讓普通市民也覺得這個展覽離他們的生活很近。也只有這樣,商家才有動力贊助雙年展以獲得廣告效應。
“上海雙年展還可以努力發掘年輕藝術家和提升藝術家商業價值。當上海雙年展成為評判一個藝術家作品的價值尺度時,作為“標準”和“平臺”的上海雙年展的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才能得以體現?!蹦巢哒谷藢τ浾哒f。
實際上,上海雙年展已經在做這方面的努力。據張晴透露,本屆雙年展最起碼和荷蘭蒙特里安基金會、德國IF基金會和上海泓盛拍賣有限公司等合作,以獲得支持。另外,據有關媒體報道,上海雙年展曾試圖和某國際知名品牌商談贊助,但最終沒有談成,但這種營銷的努力已經值得更多的人期待。
盡管上海雙年展在加強其營銷力度,但張晴表示,“不管如車,營銷和市場化還是2件事情,我們首要的還是要做到讓更多的大眾了解雙年展,爭取對藝術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