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設計”是標準
幾米和Theo Jansen是雙年展組委會早已公布的參展藝術家,幾米以劇場形式建構了十組場景和十組人物,交織出大都會中各種可能性的交疊。場景中的許多角落,儲藏著大家的共同記憶,每個人在相同的地方上演自己的故事。作品設計成三個軸線,劇場式的框里人和景聯為一體,10~12幅畫面連接成一段故事,同時又交叉地和另外的許多故事重疊。時間與空間的軸線交互結構成一個小世界,幾米用畫筆看世界。
來自荷蘭的參展藝術家Theo Jansen原本是科學家,他對科學展覽很挑剔,但當被邀參加藝術展時常常欣然接受。自1990年開始,他創造出一種新的機械物種“沙灘野獸”,它們不依賴電力和機械力,因有著靈巧精密設計的造型與活動關節,可以借助風力等自然作用力在柔軟的沙灘上行走。每個“怪獸”各自發展,都有不同的行動方式,有的可以浮游在水面上,有的可以像蛇一般滑行,儼然形成一個“怪獸家族”。
建筑師馬巖松為上海雙年展制作的作品名為《都市工作臺》,為一個類似建筑模型的作品。這個連續變形的物體,會從地面生長出來, 逐漸變異成幾個長滿草的平臺。工作人員可以圍坐在平臺周圍上網、工作或交流。當它被置于一個公共場所的時候,可能會被誤以為是一件雕塑,設計怪異的雕塑。
“參展藝術家都在各自領域有所建樹,創意與獨特想法讓他們與眾不同,都與此次雙年展‘超設計’的主題切合。”上海雙年展總協調人張晴表示。
傳統工匠走進雙年展
來自英國的麥綺芬(Mak Yee Fun)、中國香港的張北如、內地的阮界望以及徐永甫、徐和生師徒共同組成了“心手合一小組”。麥綺芬所擅長的精細木雕是世代相傳的手工藝,張北如所掌握的精工細刻也面臨著失傳的危機,阮界望的漆藝作品在海內外廣受好評。
為了能找到同濟大學古建模型老工匠的姓名和身世,雙年展的工作人員花了兩個月走訪阮儀三、戴復東等老專家,終于核實了來自蘇州的老工匠徐永甫和他徒弟徐和生的身份。“這些老工匠本身就是杰出的建筑師,他們的創作應該在雙年展中讓更多的人了解。”張晴表示。
在“超設計”的主題下,此次雙年展由“設計與想象”、“日常生活實踐”與“未來構建歷史”三個部分構建。作為技術手段、創造性勞動和審美對象等的“設計”在“超”字的引導下將被重新演繹,而讓當代藝術家關注和進入設計行為本身也是“超設計”。
除了上海美術館和人民公園外,雙年展還在中信泰富和上海城市雕塑中心等設立分展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