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在廣東的深圳,一座座工廠拔地而起,為中國打下密集勞力經濟的基礎。90年代,在上海浦東,中國金融系統以驚人的速度建設起來。進入21世紀,中國開始推動創新概念。在北京中關村,在那些風格大膽的建筑群外墻掛著的戶外廣告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概念詞或許就是創新兩個字。現在,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了英國,是全球能源和原料最重要的買家。在成為世界工廠之后,中國意識到,必須向更高層次的經濟型態進化。不論政府舉辦或是企業自己舉辦的各種活動,創新已經成了聲調最高、標榜最力的口號。乍看來,一夕之間,中國似乎就要從替外國公司代工的經濟,演變成自主創新型的經濟。
但是中國的創新時代是不是就這樣來到了呢?如果我們把眼光拉回歷史會發現,在過去150年當中,西方的商業跟隨著工業革命已經建立了深厚的傳統和經驗。跟根據理特管理顧問公司(Arthur D Little)的調查顯示,中國企業面臨的創新障礙屬于基礎層次,即在部組織、流程與職責方面沒有建立適合創新的環境。而外企的創新障礙主要是內部資源匱乏。在創新的基礎上,外企在計劃流程與管理上已建立了相當的經驗。
以善于優化產品的日裔企業索尼愛利信為例,它按照西方傳統的商業理念遵循市場法則,一切以供需結果為創新標準判斷以及推動革新。“我們會把豐的想象力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內。我們有一套殘酷的標準,所研發的產品如果沒有遵循這個供需價值,即使產品計劃看起來再好我們也會選擇放棄。”索尼愛立信全球研發中心中國區總監束燦說。按照這個原理,索愛所研發的產品,只有大約30%最終會上市。
創新流程的關鍵成功因素是創意管理,國內企業對產生創意和評估創新的方法尚沒有足夠的重視,甚至管理階層不懂得如何經營創新環境。最能顯現信息時代創新方法的,要以谷歌(Google)為代表。我可以看到它的創新方式,和工業時代創新的概念完全不一樣。谷歌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說:“我們所推出的90%的服務產品,最終都因用戶的不支持而告終。”Google難得的是,它不僅允許,而鼓勵員工去實驗自己的想法,并且分配大量的資源支持員工進行產品開發。為了讓創新想法獲得檢驗,谷歌甚至能暫時放棄營利。“我們并不特別著急商業模式。我們先要追求的是用戶體驗。因此你可以看到我們有些產品根本沒有營利模式。”“我平時在創新工作上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創造創新的環境,不讓自己阻礙了員工的創新。”李開復說。
這應是一個值得慶祝的年頭。中國不僅認準了方向,世界許多最富活力和創造力的企業也來到中國,不斷散發影響,加速中國的演變,為中國許多領域迅速登上世界舞臺提供了良機。在歷史上的許多案例說明了中華文化在接納外來文化的過程中,產生的碰撞、沖突、最后都激發了智慧的火花。上世紀30年代,多元文化的上海培養了中國首批流行音樂、現代文學、藝術和當代電影人才。香港輸入英國的文化后,使得這個彈丸之地創造出豐富的電影工業,和完善的金融和法律系統。臺灣融合日本文化,使得它傳承自中國大陸的古老的漢文明走向精致的路線,產生強大的文化輸出力。曾任職韓國三星公司現任TCL電腦公司產品設計總監的徐航說:“我最怕自己的經驗局限,限制了自己和我周遭的人。”
1980年 ,在廣東惠陽人民政府機械局電子科基礎上組建起來的TCL,原本是個反應緩慢的龐然大物,具有國企濃厚的官僚色彩。近來一系列的動作,卻讓人看到它向國際化邁進的努力:在與阿爾卡特、湯姆遜合資之后,今年它開始大規模在全球范圍招募有國際眼光的人才,計劃在今年內招聘2200名具有國際化背景的中高級經營管理人才。與此同時,這家公司逐漸表現出自已推動變革的決心,它和世界其它主流企業一樣開始重視設計,大膽啟用外國設計團隊,幾乎像外國企業一樣用相同的眼光推廣品牌以及策定廣告贊助計劃。對于創新方向,或許PayPal中國區總經理廖光宇說得最中肯:“外企要中國本地化,國內企業要學著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