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是一種每每企圖打撈城市之魂的街頭符號,它永遠在藝術品與垃圾之間徘徊。 ——題記 提起自由女神雕像,人們就會想到美國;說到美人魚雕像,人們會想到丹麥;而魚尾獅則是新加坡的標志……城市里著名的雕塑,無疑是這個城市甚至這個國家最好的一張“名片”。作為凝固的藝術,優秀的城市雕塑往往會成為一座城市的文化坐標被人牢牢銘記,其藝術水平的高低,直接標志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城市的精神狀態、文化素養和文明程度。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城市建設如火如荼地展開,城市雕塑已經成了許多城市現代化的標志。同樣,北京的城市雕塑發展也很快,然而北京城市雕塑在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時,“垃圾雕塑”也層出不窮,有的雕塑設計水平不高,擺放和周圍環境格格不入;有的人物造型神態失準;有的不中不西,不倫不類;有的過于抽象,頗費琢磨;有的材質低劣,做工粗糙;有的表達直來直去,缺乏藝術想象空間…… 清理風暴席卷京城“垃圾雕塑” 據《北京青年報》1月7日報道,在北京繁華的西單地區某商場前,一組因被民俗學家斥為“敗俗”的雕塑被拆除。這組以200多根筷子插在草坪、筷子上還著“鐘”的"豎筷插碗”為創意的雕塑,被安放在西單大街兩側發草坪上,以此方式祝福人們新年吉祥如意,豐衣足食。這組雕塑一安放出來就馬上遭到來自北京民俗專家的強烈批評,同時也引起許多北京市民的強烈不滿!有關部門聞訊后,迅速拆除了這組僅僅擺放了一周的雕塑! 這組雕塑之所以“短命”,除了它的展出沒有申報,屬于違法雕塑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設計和制作者太不懂"民族傳統,沒有常識”,屬于“垃圾雕塑”。原來,在老北京,人一死,家人就在棺材前送上一碗“倒頭飯”,上面插著一雙筷子或者兩根棍子,表示有人“過”了。很顯然,商家的“喜慶”寓意和媒體的“吉祥如意,豐衣足食”祝福,在北京人的民俗中恰恰有相反的含義,“豎筷插碗”恰恰代表的是死亡和悲哀。這樣的"垃圾雕塑”,自然最終當然難逃被拆除的命運了。 這起“垃圾雕塑”事件發生后,圍繞著清除北京“垃圾雕塑”的話題再次在北京專家學者、普通市民中迅速升溫,以至北京“兩會”期間,成為代表、委員討論的熱點……這就給我們有關部門一個警示: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到底還有多少“垃圾雕塑”在污染著我們的眼睛? 記者了解到,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北京街頭開始出現一些城市雕塑,但讓人遺憾的是,其中有許多藝術水準低下的劣質雕塑。據介紹,90年代初期有關人士曾對北京市的城市雕塑進行過細致考察,發現其中約有40%水準較低,包括雕塑設計不合理、比例不協調等,而這40%中的90%又多出自非專業人士之手。 近些年來,隨著北京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改善措施的不斷強化,修建城市雕塑已經成為城市的一種時尚。不僅在城市繁華地段比比皆是,居民住宅小區也不少。但是品位高、質量好的還是不多,特別是在一些社區由房地產開發商修建的雕塑,劣質的不在少數。當然,北京的“垃圾雕塑”問題,也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也組織過幾次比較有影響的清理“風暴”…… 2001年1月6日,北京市昌平區拆除了昌平南環路一條街的劣質城市雕塑。被拆除的這批劣質城市雕塑建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有的是抄襲位于北京復興門的優秀雕塑作品“和平",有的是反映擁軍題材的“婦女喂戰士香蕉”等。據北京城市雕塑建設管理辦公室有關人士介紹,當時北京劣質城市雕塑占40%,昌平南環路的這批雕塑占了很大的比重。由于不按藝術創作規律辦事,又不是專業人員設計,這些雕塑品位不高、粗制濫造、形象丑陋,成為許多媒體批評的對象。 2002年9月,北京拆除了上百座劣質雕塑。其中最有代表的是中央美院與京順路交接處就有一造型為牛的雕塑,鍍著很亮的金色,但絲毫沒有顯現出牛的張力,神態就像一只綿羊。還有雙井橋附近的老虎,老虎的面部輪廓不清,像貓一樣缺少山中之王的雄風。另外在勁松中街臉不對稱、身子太胖很難看“美人魚”,在人們的要求下街道也被拆除。 北京這幾次大規模的清理并沒有杜絕“垃圾雕塑"的出現。在今年的北京市政協十屆二次會議上,北京市政協委員、九三學社北京市委常委陸杰華呼吁:“北京市應設立城市雕塑設計問責制,并迅速將城雕垃圾清出北京。”陸杰華說,去年8月,北京曾發生一起"農民雕塑"進入社區卻掀起軒然大波的事件,很多人認為這組雕塑丑化了農民,使得這組雕塑展示不到一小時就被清除出社區。同理,今年初還出現了“筷子插碗”這種明顯違背民間風俗的城雕。 從某種意義上說,城市雕塑是一種強制性的藝術存在,長久地佇立在城市的公共空間內,公眾看也得看,不看也得看。所以不管從哪個方面說,都應該注重城市雕塑的建設。在采訪中,許多人認為北京城市雕塑應該成為城市管理中需要普通市民積極參與的一個重要課題。 值得可喜的是,在記者寫這篇稿件的時候,又傳來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 5月20日,北京市規劃委透露,北京市行政轄區內城市雕塑普查清理工作正式啟動。此項普查以1949年建國以后至目前建設的城市雕塑為主,主要包括本市行政轄區內的道路、廣場、公園、航空港、車站、體育場(館)、居住區、工業開發區、院校等室外公共環境的城市雕塑;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文化館、劇場等對公眾開放的公共場所重大主題的城市雕塑;區縣機關、部隊院內建設的政治歷史人物的城市雕塑;同時也包括建國前建設的重要紀念性主題雕塑。市規劃委計劃通過普查建立北京市城市雕塑管理信息系統,用圖表對照方式,形象化地顯示全市雕塑建設詳盡、準確信息。 但是,通過這次整頓,北京的“垃圾雕塑”就能徹底從我們的視線中清理出去了嗎? 京城“垃圾雕塑”:不得不面對的視覺污染 北京的城市雕塑在全國來說是起步比較早的。1982年先從“邊邊角角”入手,做了正義路的“少女”、美術館綠地的生活化組雕,雖然仍屬“架上作品”,但底座已開始降低,親民化色彩明顯加強。1985年,北京提出“城市雕塑要占領要沖”,同年即完成了復興門橋頭著名的“和平”、“海豚與人”兩件即使在今天看來也堪稱上乘的城雕作品。 1990年以后,隨著北京城市環境的改善,越來越多的城雕作品開始出現在北京人的生活中,底座越來越低以至于消失,環境與雕塑的結合越來越緊密。紅領巾公園的“少年英雄”組雕、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的體育運動組雕等作品已經開始體現出國際流行的公共藝術所倡導的“與環境融合”、“提升城市風貌”的精神要素。而1995年北京城市雕塑工作會議的召開,對城市雕塑概念在區縣級政府官員中的普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1996年建立的北京城市雕塑建設管理辦公室,則在“建雕塑的熱情”的基礎上對出現在北京街頭的城雕作品的品質與品位把上了一道“藝術關”。 如今京城的雕塑也出現了一些精品,建國門立交橋旁一組巨型風車隨風轉動、長安大戲院門口的京劇臉譜、東方廣場前的“飄一代”、建國門內大街郵電局前的“環宇傳書”、王府井步行街上的老北京民俗生活雕塑……它們在城市的街頭熠熠放光:摒棄了以前紀念性城雕那一成不變的特有的臺座,城雕與環境的關系越來越融洽,越來越貼近人們的普通生活。走在大街上,看到這些文化濃縮成的藝術品,讓人無時無刻都能感覺到這座古老城市濃厚的歷史感和現代感交織著撲面而來。 但記者在北京進行了深入調查發現,盡管北京公共環境中的雕塑至少有500件之多,但是給人留下印象的精品還是太少。應該說過去北京是有規劃的,但自80年代大興土木以來,城市雕塑形成一片令人遺憾的“空白”:一度泛濫的“美人魚”、賓館和商店門前的一對對石獅子,而一些街道和小區內比例失調的劣質雕塑更令人尷尬……即使現在新建的雕塑,也有不少客觀存在著缺少原創性、互相抄襲、構思雷同以及材質選用不當、工藝粗糙、造型比例失調等各種現象。具體存在以下四個主要問題: 一、游離環境,破壞周圍整體美感。“在復興門東南角有一座'金花阿黑'的雕塑,是云南大理州人民政府贈送北的,這尊雕塑 '金花'揮舞著霸王鞭,'阿鵬'拍擊著高舉的八角鼓,以凝重的古銅光澤,展示了一對熱情奔放的白族男女青年載歌載舞歌頌盛世的歡樂情景。但我每次從那里過,感覺挺別扭的,要說這座雕塑單獨看確實很美,但放在那片草坪上,和周圍非常現代化的環境就是不協調……”家住玉泉營的周先生對記者說:“這雕塑,在云南大理是很美的,能體現那里的文化底蘊,放在這里簡直就是在糟蹋藝術。”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象周先生反映的這種情況,在北京的其他地方不少。市民王先生說:“一些熱帶植物造型如仙人掌、椰子樹,還有一些北方沒有的動物造型如長頸鹿、大熊貓等開始佇立在北京的一些綠地和廣場上,我就不知道有什么美感,這樣越來越不考慮關照城市文化的特質的雕塑是沒有靈魂的,壽命也不可能長久。”有關專家業認為,一個北方城市把仙人掌、長頸鹿這些形象放在主要的景觀和地區,不但無法體現自己的城市歷史、文化背景、地域特點,而且與周圍的環境、建筑格格不入,顯然是不妥的。同時,這些不是藝術品的商品,出自不是藝術家的工匠之手,看似嫵媚花哨,實則沒有什么藝術品位可言,一旦成了城市的主要點綴,不但不會增光,反而丑化了城市。 著名雕塑家章永浩先生曾經也對這種現象發表過自己的看法。他說不少雕塑的設計和制作,包括它的造型、材料,都沒有多大問題。但是一擺出來,就總感到它非常別扭。這里的關鍵,是沒有注意城市雕塑與周邊環境的和諧。章永浩先生認為,城市雕塑,是一種環境藝術,與一般的臺架雕塑相比,它有兩個大的特性,一是它有不可移動性,二是它是供公眾觀瞻的,所以,必須高度注意它與陳設地的環境相和諧!但我們的許多創作者、陳設者,沒有充分體現這兩個特點,以致使城雕脫離了環境,不僅不能給人以美感,反而造成了不和諧,甚至視覺污染。 同濟大學環境藝術專家劉克敏教授也曾經指出,城雕作品的成功與否主要看兩方面情況,一是環境對城雕的影響,二是城雕對環境的影響,這兩方面極為妥貼才會有最佳效果。從這個角度說,優秀城雕的誕生相當不易。 二、過于追求形式,卻忽略了內涵。在采訪中記者聽到不少市民反映,有些雕塑怎么看也看不懂。家住南池子的王小姐說她很喜歡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上一組反映老北京民俗的作品。王小姐認為北京的雕塑就應該放下“架子”,走到百姓中間。她說她經常從那里走過,也看到這組雕塑很受老百姓的歡迎,每逢節假日,王府井上坐在“洋車”里與“祥子”合影的人排成長隊,搶著試穿那只“大鞋”的人絡繹不絕。而現在北京有很多小區里的雕塑看上去好像挺“藝術”,但是讓人看不懂。王小姐認為,城雕是公眾藝術,只要立起來以后,就得接受公眾的考驗。 東城區的崔先生也有過同樣的困惑。他告訴記者,自己曾在一個小區門口看過一座雕塑,看了半天也不明白那雕塑要表現的是什么主題。他說,北京的文化博大精深,能夠用雕塑表現出來的有很多。如果能根據社區各自的特點,建起有社區特色的雕塑也是不錯的。 業界人士認為,北京有的雕塑作品雖然很漂亮,但是缺乏一定的內涵,創作者光追求表面的噱頭,而不從精神與哲理層面進行深入的挖掘。他們還認為,城市雕塑在形式上可以突破、超前,但不宜太前衛,要能為廣大群眾所接受,這一點很有必要。另一方面也不能把“看得懂就是好的美的”作為唯一標準。單從外形看上去美,還只是視覺的、直覺的、感性的美,而藝術美更重要的應該是精神上的震撼,有著理性的接受,這才是藝術的真諦。 有一位作家曾經說,北京的許多雕塑缺乏內涵,比如西單廣場本來是“文化廣場”,卻用那種廉價的塑料搭成的拱形門洞,還有幾個雕塑,什么“小放牛”之類,在本來挺好的草坪上放置一些難看的石頭,寫著“請勿踐踏”等等,要多難看有多難看,還以為這樣就有文化內涵了。難道我們中國人就這么低的水平? 三、粗制濫造,缺乏藝術美感。“位于公主墳北側有一尊'和碩公主'的半身雕塑,加工粗糙,面部模糊,臟兮兮的,臃腫不堪,一到雨季,還全身發霉……每次我從這里走過,象吃一個蒼蠅一樣難受。這樣丑陋的的雕塑,在這里一呆就是幾年,有好多市民也反映過,但現在這雕塑還是安然無恙……”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住在公主墳普惠橋附近的張先生首先提了這么一個要求:“你能不能向有關部門呼吁一下,這樣劣質的雕塑應該拆除掉!” 日前,一位朋友問記者:“小區的雕塑算不算城雕?如果算,那么北京的許多小區里,'垃圾雕塑'更多,粗制濫造的,根本沒有什么藝術性。我們小區里有一尊女性雕塑,比例失調,手長得象長臂猿的手,最近不知道被誰把手砸壞了,也沒有人來修理。”記者在北京的許多小區也看到朋友說的這種情況。 在一家文化公司上班的王先生說,與過于追求形式相反,北京的一些雕塑太寫實,粗制濫造得缺乏藝術的美感。在今天北京人文化素質和審美能力空前提高,歷史只是和人文科學知識空前普及的今天,以寫實占絕對優勢地位是有悖審美鑒賞規律的。 在采訪中,有一位專家說,雕塑粗制濫造的現象在全國督很普遍,有的城市甚至提出所謂“X月內實現城市雕塑化”的口號,這不但是可笑的而且是可怕的。這種情況北京也不例外,“面子工程”、“獻禮工程”太多,還曾經出現過所謂“雕塑一條街”,這是背離藝術規律的,既與環境不協調,制作也粗制濫造,被老百姓稱作“雕塑垃圾”,最后的結局當然就是拆除。 四、模仿抄襲,缺乏個性魅力。有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雕塑專家說:“我去過許多國家,他們的城雕皆有很強的個性特征。比如意大利的新羅馬,他們的雕塑保持了舊羅馬的傳統風貌,但在細節處理上又頗具現代氣息。而俄羅斯的城雕則傳承著俄羅斯民族的特點:渾厚大氣,莊重凝練。我們先要搞清楚北京究竟需要什么樣的城雕。現在的問題是許多創作者既希望保持民族特色,又要與國際潮流接軌,結果都不純粹又都不到位。” 在一家報社做編輯的趙小姐對記者說,北京那么多星級酒店、賓館氣派的大廈前,幾乎看不到有用現代城雕作標識的,見的最多的就是門口相差無幾的“石獅子”和街頭用圓球和幾根帶尖的棍兒組成的莫名其妙的造型,千篇一律,又俗氣又沒意思。特別讓人無法忍受的是,前兩年興起的盲目的“歐陸風”,仿“大衛”、仿“維納斯”的比比皆是,這反而給人庸俗的感覺。 有關專家也表示了與趙小姐相同的看法,北京的一些城市雕塑,即便是某些仿造國外的經典雕塑,也仿得讓人慘不忍睹。這些拙劣雕塑給人的感覺,就像一個暴發戶一心想讓別人知道他有錢了,就名牌服裝、金銀首飾,不管三七二十一全往身上堆。雕塑藝術、城市美感就毀在這些人的手里。 在急功近利的市場環境下,北京一些真正的雕塑家感到無所適從,而一批專做“雕塑垃圾"的雕塑工廠,有一套現成圖案,大肆仿制國內外著名雕塑。為避免小偷嫌疑,只是把人物調個頭部方向,改個站立姿式,換個穿著款式,便萬事大吉。高雅的藝術,在這里遭到了徹底的貶值。 一位雕塑家悲哀地說,復制雕塑應當是經過授權的大師作品,如果雕塑垃圾也在無限制復制,遲早會給剛剛興起的城雕市場帶來災難。 京城“垃圾雕塑”緣何頻頻亮相? 北京的每一個空間、每一塊綠地都是屬于北京市民的,不是哪一個人的自留地,所以城市美化不能由哪一個人來決定,這應該是一門科學。但人們不禁要問,為什么一次又一次的“運動式”清理后,還有“垃圾雕塑”能堂而皇之在公共場所登臺亮相? 經過記者深入采訪,發現巨大而且急迫的需求,與判斷標準的混亂、創作環境的無序,以及合格創作人員的匱乏,形成了巨大的矛盾,致使大量劣質雕塑涌上北京的街頭。歸結起來有以下四個原因: 一、雕塑審美教育滯后,觀念陳舊。在采訪中,一些人認為,在北京,城市雕塑建設遠未獲得整個社會的重視,也未有意識地進行雕塑審美教育的普及。加之我國文化審美傳統的深遠影響,知識社會對城市雕塑的認識極為膚淺,一是僅僅把城市雕塑作為城市建筑的附屬品,認為可有可無,甚至認為花錢建雕塑是一種浪費,而沒有把它作為一種環境藝術和環境質量的建設,認識不到它是一個城市、一個區域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的標志之一;二是僅僅認為城市雕塑是一種裝飾的需要,而看不到它的經濟價值,看不到城市雕塑是投資環境和旅游環境中重要的文化要素和美學要素。 雖然北京有著悠久的藝術傳統,但在現代雕塑方面,卻幾乎是從零開始,加之數十年的藝術教育空白,全民藝術審美水平低下,使大部分人對城市雕塑水平的高下幾乎沒有判斷能力。巨大而且急迫的需求,與判斷標準的混亂、創作環境的無序,以及合格創作人員的匱乏,形成了巨大的矛盾。于是大量劣質雕塑涌上街頭也就不足為奇。 業界人士認為,所有藝術家都應該有追求的意識,努力改變群眾的惰性觀念,不能一味地遷就群眾的落后觀念與低層次的審美水平和欣賞水平,要帶動提高他們,用高層次的藝術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對他們進行審美教育。在這方面,我們的報紙、電視等媒體也應該肩負起這個責任。 二、雕塑理論薄弱,被市場牽著鼻子走。據記者了解,在北京,從事城市雕塑創作再也不是雕塑專家們可以稱這為是本行的工作了,而成為各行各業,是人是鬼都想插手,都想來急奪的一塊肥肉。搞建筑的包工頭以及各個職能部門想方設法搶奪雕塑業務;而以贏利為目的而成立的名目繁多的“雕塑公司”和“雕塑藝術創作中心”,更是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 我國雕塑現在具有城雕設計資格證書的不過700余人,數量實在有限。雖然具有其獨特的優勢,集中了一批專業雕塑人才,比哪個城市都多。但據記者了解,由于北京城雕建設項目資金投入太少,北京的雕塑家幾乎全部在外地或為外地搞創作。同時,由于市場經濟的沖擊,金錢點誘惑使不在少數的雕塑專業人才放棄了雕塑藝術家應有的藝術追求,生產出大量粗制濫造的作品。 在采訪中,一位學雕塑專業的在校大學生向記者透露:“我有一個關系不錯的老師是個小有名氣的雕塑家,他經常能接到一些雕塑工程,可是他根本不自己做,而是轉包給業余作者或能力很差的學生去做,有時候甚至將自己從事城雕創作的資格證書轉借給一些'雕塑公司',然后坐地分錢。” 有專家認為,北京的雕塑藝術家對現代雕塑有很深研究的相當少,真正從事現代雕塑的幾乎沒有,而能夠建立自己風格體系,藝術語言相當純粹,在全國有一定影響的幾乎沒有。大量的是“萬能”雕塑家,要抽象給抽象,要具象給具象,什么都能做,都不到位。作為多元化的大都市應該有傳統風格雕塑生存發展的廣闊空間,但是,如果在這個正在大步邁向未來世界的城市,80%的雕塑家藝術觀念較為落后,眼界較為狹隘,那就成問題了。 三、市場管理混亂,準入機制不健全。目前,北京城市雕塑建設市場還沒有一套完整的管理規則,在設計、價格、監理以及建設等方面,都缺乏科學、具體的法制法規,以至于存在諸如設計單位資格認證不嚴,設計價格五花八門,建設質量缺乏權威性的把關等等問題。 據有關部門調查那些“雕塑垃圾”,都是未經管理部門審批,未經資格單位和有資格證書的設計者設計,自發建立的“街道小品”。另外,在承受建設工作中,部門、地區、單位之間的權力和利益相互分割又相互牽制的情況比較嚴重,對于城市雕塑公益事業的發展極為不利。 四、長官意志的獨斷專行,不按藝術規律辦事。有的長官認為自己是什么都懂的“全才”,因此,根本不把雕塑家和環境藝術家放在眼里。有的長官雖然表面上裝得很“民主”,很“尊重專家”,但實際上他們根本就不尊重專家。長官一票就可以否定十幾位專家評審雕塑設計方案的集體意見。 在北京的城市雕塑建設過程中,有些單位有急功近利的功利考慮,論證、審批過程的流于形式和長官意志,使本該十分嚴謹慎重的決策過程變成外行人的“拍板”式決定。能給城市帶來值得驕傲的城雕藝術品,還是一堆“雕塑垃圾”?這其中的生殺大權有時很可能掌握在分不出垃圾和藝術品的人手中。 記者有一位朋友在北京某一大學當老師,她對記者說過這么一件事情:“我們單位準備在學校門口建一個雕塑,專家設計出一個方案。書記一看,說不能體現我們學校的特色。最后,該領導推翻了這個方案,在學校大門口豎立起一個塔,上面有一個帶把的球形的東西。咋一看,塔象鬼子的炮樓,而上面那個帶把的球形的東西,象鬼子的手雷。” 建立嚴格的準入機制才是治本之策 有關專家認為,北京出現城雕垃圾的原因在于北京沒有制定公布明確的城雕審批辦法,沒有對出資單位隨意立項的情況作制度化的禁止和限制。他們呼吁,北京應盡快建立城市雕塑設計問責以及立項審批瀆職追究制,迅速清除城市垃圾。 針對北京“垃圾雕塑”層出不窮的問題,盡管北京市雕塑建設管理辦公室有關負責人曾對媒體表示,北京街頭存在的劣質雕塑,處理原則是誰建誰拆,發現一座拆一座。但在采訪中,一些市民的言辭卻頗為尖銳:“'垃圾雕塑'不能總是發現一座拆一座,也不適宜搞'運動式'清理,因為在創建'垃圾雕塑'時要花大量錢財,人力和物力,而且在拆除'垃圾城雕'的時候,也要花費大量錢財,耗費大量人力和物力,造成了雙重的浪費,這樣既浪費公共資源,也不利于北京城雕布局的有序規劃以及整體水平的提高。應該制定公布明確的城雕審批辦法,對出資單位隨意立項的情況作制度化的禁止和限制。”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旅游系主任李明偉教授認為,現在北京大多數雕塑是廣告、商標、符號的概念。北京需要藝術委員會這樣的常設監督機構把住雕塑的準入門檻,應該建立廣泛、公平的雕塑家信息資源庫;評審機構人員不要固定,要靈活,避免權力過于集中,要讓專家的意見充分起作用。李明偉教授還認為,城市雕塑屬于公眾藝術,既然具有公共性質,就不能等同于私人空間里的藝術,不能完全表現個人意志。它存在一個接受問題。公共藝術要求個人需求符合公眾需求,如果一件作品的確非常具有藝術性,為行家所稱道,但與公眾需求相差太大,那么只能說這件作品是一個好的雕塑。所以有關部門在規劃的時候,應該充分調動起普通民眾的參與,比如通過網上做民意調查或做成沙盤展出,公開接受來自社會方方面面的意見或建議,這樣也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垃圾雕塑”產生。 “近年來,北京在建筑、水系建設、文物保護、夜景照明、道路、以及綠化等工程,都已顯示出大都市風采,”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真正美的城市雕塑,應該是讓人看了就像被雷電擊中了一般,第一眼就被震撼了。從這個意義上講,一件優秀的雕塑作品的產生并不是那么容易,所以對于北京一些大型城雕的建造,政府應該通過財力保證、科學規劃與嚴密組織實施,集中優勢人才完成,以便產生更多更優秀的雕塑,從而更好地加厚北京的人文底蘊和提升北京的文化品位。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會,北京的雕塑建設也應該成為打造'人文奧運'的重要組成部分!”(完) (CSC編輯) |